北京时间11月5日清晨,美国白宫连续发布两份由总统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宣布调整对华加征关税措施。几小时后,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中方将暂停实施24%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保留10%的关税,暂停期限为一年。这场持续半年多的中美关税博弈,终于按下暂停键。

这场“休战”的戏剧性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精准呼应,更体现在双方行动背后的深层博弈。美方行政令明确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同时将24%的对等关税暂停期限延长至2026年11月10日。中方的公告则像一面镜子,几乎完全对称地回应了美方的动作——暂停24%的关税,保留10%的关税。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中方特意将生效时间精确到13时01分,这个“01分”的细节绝非偶然,它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方的每一步行动都经过精密计算,既展现履约诚意,也暗含对美方信用度的保留态度。
回溯这场关税战的缘起,不得不提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韩国釜山举行的APEC会议。中国领导人与特朗普总统的会晤为僵局打开突破口。会晤中,中方明确提出“对话比对抗好”“携手多办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等主张,展现出世界级领袖的格局。随后,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磋商达成的“联合安排”成为本次休战的技术基础。从元首外交定调,到技术团队落实,这套成熟的大国互动模式确保了协议的可执行性。
仔细剖析协议内容,这并非简单的“各退一步”,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术平衡。美方取消10%的“芬太尼关税”,但24%的对等关税只是“暂停”而非“取消”;中方暂停24%的报复性关税,却保留10%的基准关税。这种设计既给双方国内政治留有缓冲空间,也为未来谈判埋下伏笔。更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同步暂停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和对华海事、物流、造船业的301调查——这些隐藏在关税背后的技术性壁垒,才是真正影响全球产业链格局的关键棋子。
中方的履约方式透露出对特朗普政府特有的谨慎。选择在美方发布行政令后再发公告,这种“后发制人”的策略背后,是中方对美方多变性格的深刻认知。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其在贸易政策上的反复无常早已成为国际共识。中国财政部官网那篇言简意赅的公告,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每个用词都经过推敲。“暂停”而非“取消”,“保留10%”而非“全面降税”,这些措辞既体现履约诚意,也为可能出现的变局预留反制手段。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协议达成后仍不忘炒作“中国不可靠合作伙伴”论调,威胁要监督中方履约情况。这种言论与急着促成谈判的美方形象自相矛盾。事实上,真正需要担心违约风险的恰恰是中方。回顾特朗普第一任期,美方在谈判中出尔反尔的案例不胜枚举。贝森特的表态暴露了美方以己度人的心理,试图通过先发制人的指责来抢占道德制高点。
这场休战的深层意义远超关税数字本身。当前亚太地区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是坚持多边主义、开放包容,还是滑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中方在APEC会议上提出的“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进贸易数字化绿色化”等倡议,与中美关税休战形成巧妙呼应。中国通过这次精准的履约行动,向亚太国家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行事风格:说话算话、有理有节、留有余地。
看看中国近期的开放举措: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单方面免签持续扩容,22个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这些实实在在的开放措施,与关税休战形成政策合力。中国正在用行动证明,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相比之下,美方一边谈合作,一边搞“小院高墙”的做法,显得格外矛盾。
这场休战注定是脆弱的。协议有效期仅一年,期间美国将迎来中期选举,政治压力可能再次影响特朗普政府的决策。中方对此心知肚明,其公告中特意强调“暂停一年”的时限,既是对国内企业的风险提示,也是对美方的隐性警示。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并未因关税休战而消失,科技遏制、地缘竞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
明年11月,中国将在深圳举办APEC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届时,这场关税休战协议即将到期,中美关系又将面临新的考验。中方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展示履约诚信,无疑为明年的“亚太中国年”奠定了良好基调。特朗普政府若想真正收获中美关系改善的红利,就需要学会尊重国际交往的基本规则。

大国博弈从来不是简单的输赢游戏,而是长期的能力考验。中方这次用精准到分钟的履约行动,给美国上了一课:真正的强国不是靠虚张声势,而是靠言行一致的担当。关税战可以暂停,但大国竞争力的比拼永远不会停止。中国正在用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赢得更多国际合作伙伴的信任。
这场休战只是一个逗号,而非句号。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其关系的复杂性远超关税数字所能概括。未来一年,双方能否利用这个窗口期构建更稳定的相处模式,将直接决定亚太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势。中国已经展示了诚意和能力,现在轮到美国做出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