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帮主今早刷数据看到个扎心现象——今年新发基金都过千只了,市场看着热热闹闹,可你猜怎么着?有些基金公司愣是一年都没发出一只新产品!这行当的“贫富差距”,比咱想象的还离谱。

#多家中小公募“颗粒无收”#
先看两组数字:华夏基金今年发了86只产品,规模428亿;富国、鹏华也各发了60多只。可另一边,华宸未来、新沃这些公司,今年直接“交白卷”,一基未发。更有甚者,像华宸未来已经三年没新基金问世,仓库里就躺着三只老产品撑场面。这哪是竞争?分明是“航母舰队”和“小舢板”的差距!
为啥小公司混不下去?
我琢磨出三条原因:
一是渠道掐脖子。银行、券商这些代销机构现在精得很,只认大公司的招牌。小公司没历史业绩、没明星经理,渠道连货架都不给上。
二是人才留不住。头部公司动不动百万年薪挖明星经理,小公司培养个苗子,转眼就被撬走。有渠道人士吐槽:“有些小公司连个能写募资PPT的投研骨干都凑不齐”。
三是赛道卷不动。现在REITs、浮动费率基金、ETF全是技术活,小公司既烧不起钱搞系统,也抢不到项目资源,只能挤在传统主动管理赛道里饿肚子。
更惨的是存量危机
新基金发不出,老基金还天天警报响。淳厚基金今年有十几只产品拉清盘预警,天天忙着开持有人大会“保壳”。瑞达基金规模缩水到不足1亿,这哪是管基金?简直像守着一个随时熄火的小卖部。
但你说小公司真没活路?也不尽然。华润元大8月发了只绿色债券基金,一把募了57亿。说明只要找准细分赛道,还是能撕开道口子。
给咱们投资者的启示
1. 选基金先看公司底牌:现在买基得像相亲,不光看经理颜值,还得查“家世”——股东背景、渠道能力、系统稳定性,一样不能少。
2. 警惕“迷你基”陷阱:规模持续缩水的基金,不光有清盘风险,调仓换股也束手束脚,容易恶性循环。
3. 机会在分化中孕育:有些小公司专攻冷门领域,比如量化债基、区域产业主题,反而能做出特色。但得擦亮眼——要么选航母级大公司求稳,要么挑“隐形冠军”博超额收益。
帮主总结
基金行业的洗牌,就像实体经济升级的缩影。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兼并重组,或者特色小作坊。咱们投资时得明白:规模是业绩的朋友,但不是绝对保障。关键要看清楚钱交给谁、投什么、凭什么能赚。
记住帮主那句话:热闹是短期的,逻辑才是长期的。别光追爆款,要挖透资产背后的管理基因。
我是帮主郑重,一个专注中长线的老兵。以上都是我的个人思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得谨慎!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