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萍乡11月1日消息(记者胡斐 通讯员欧阳林)霜降时节,油茶采收正当时。10月30日,走进江西省上栗县循环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320亩油茶林层叠绵延。褐红色的油茶果缀满枝头,压弯了枝条。林间,农户们挎着竹篮,双手在枝叶间翻飞,动作娴熟地采摘着“霜降籽”。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与油茶果特有的清香交织,奏响乡村振兴的丰收乐章。

茶农在采摘油茶果(央广网发 欧阳林 摄)
“今年有100亩进入丰产期,挂果蛮不错。霜降后,我们便请人加紧采摘,今天就能全部收完。预计鲜果产量能超过两万公斤,比去年增产不少。” 该合作社负责人黄才富采收时脸上漾着笑意:“这可是我们山里的‘黄金果’啊!”
油茶,这个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的特色产业,早已深深植根于上栗的土地与记忆。作为我国油茶的原产中心之一,这里的油茶种植史可追溯至千年以前。在东源乡,至今流传着“茶油洗脑、土鸡当饱、红薯酒泡澡”的俗语,道出了油茶与当地百姓生活的紧密相连。

茶农在采摘油茶果(央广网发 欧阳林 摄)
然而,这份传承千年的绿色宝藏,曾一度陷入“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的窘境。老茶农们还记得,多年前由于管理粗放、加工滞后,漫山遍野的油茶林难以产生理想效益。“那时候茶油卖不上价,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不少油茶林都荒芜了。”一位正在采摘的老农感慨道。
转变始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实践。近年来,上栗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将油茶产业作为生态惠民的重点工程来抓。“我们要让生态‘颜值’真正转化为经济‘产值’。”上栗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县里锚定打造“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目标,编制了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每年预算3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同时为种植户提供贴息贷款,全面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茶农在采摘油茶果(央广网发 欧阳林 摄)
政策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山林。通过稳步推进高产林扩种和低产林改造,上栗油茶产业实现提质增效。目前,全县油茶林总面积已达16万余亩,其中“十四五”期间新造4.4万亩,改造低产林6万余亩。更可喜的是,平均亩产油量从过去的5公斤提升至15-20公斤,效益实现倍增。
黄才富正是产业升级的受益者。“看到政策这么好,市场前景也不错,我几年前又在原有基础上扩种了200多亩。”他指着山坡上新栽的油茶苗说,“今年林业部门还帮基地建设了水肥一体化项目,管理更方便,产量更有保障了。”

褐红色的油茶果缀满枝头(央广网发 欧阳林 摄)
产业链的延伸同样令人振奋。在赣湘合作产业园,江西久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两亿元建设的现代化油茶精深加工生产线近期投入运行。公司负责人张团结介绍,项目可年产2700吨鲜榨茶油、5400吨茶皂素,将极大提升油茶附加值。与此同时,尚康农林、天华生态等省级龙头企业也走上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之路,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
在这些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上栗县已建成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20个,培育油茶造林大户近100家,涌现70余家油茶加工企业(榨油坊)。2025年,全县茶油产量预计达2200吨。更让上栗人自豪的是,“上栗山茶油”去年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这块金字招牌正在市场上熠熠生辉。

层叠绵延的油茶林(央广网发 欧阳林 摄)
临近中午,黄才富和工人们将最后一袋油茶果装车。望着满载而归的货车,他算起了增收账:“这些鲜果经过晾晒、剥壳、压榨,就能变成金黄的茶油。现在品牌打响了,销路不愁,价格也上得去。”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从粗放管理到精细运作,上栗油茶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了绿了荒山、美了乡村、富了百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