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怂了! 这场持续数年的中美关税拉锯战,最终以美方的明显退让告一段落。 那个曾经叫嚣着要对中国加征“50%”、“100%”甚至“245%”关税的特朗普,如今不仅取消了针对中国商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还将24%的对等关税暂停了一年。 这与他对日本、韩国、欧洲等盟友普遍维持的15%关税相比,给中国的条件堪称“优惠”。 这种转变,被外界普遍解读为美方在现实经济压力下的务实选择。

2025年10月30日,中美双方在吉隆坡公布的经贸磋商成果,标志着两国贸易摩擦进入一个阶段性缓和期。 根据协议,美方取消了今年2月以芬太尼问题为借口,对中国电子、机械、纺织、光伏等多个行业输美商品加征的10%关税,并且明确将港澳地区的商品也包含在内。 同时,原已暂停的24%对等关税将再续停一年,政策稳定性显著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调整是双向的。 中方也相应调整了针对美方的反制关税措施,双方还同意延长部分关税排除清单。 除了关税领域,双方在其他方面也达成了共识:美方暂停实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也暂停了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措施一年,中方同样会暂停相关反制措施。 这种“镜像式让步”体现了平等协商的原则。

这次关税协议的达成,与10月30日举行的中美元首釜山近两小时会晤形成了紧密呼应。 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指出,中美关系应保持总体稳定,两国做伙伴、做朋友是现实的需要。 特朗普则高度评价此次会晤,称之为“一次巨大的成功”。 国际舆论对此普遍表示欢迎,英国《泰晤士报》评论称,中美元首会晤避免了破坏性贸易战,为全球各国政府和企业稳定了预期。
美方的退让并非偶然,而是高关税带来的现实压力已经让美国经济难以承受。 今年4月美方“对等关税”刚落地时,市场反应激烈,美股三大指数当天高开后迅速跳水,道指盘中狂泻超2000点。 从4月3日到9日短短几天,全球股市市值缩水了10万亿美元,比欧盟GDP的一半还多,其中仅美股七大科技巨头市值就蒸发了约1.65万亿美元。
对美国普通民众和企业来说,高关税更是实打实的负担。 在关税战最紧张的时候,美国消费者每年要多花1500美元在日常用品上,通胀压力一度逼近5%。 产业端的日子更不好过,波音公司因为中国订单锐减陷入债务危机,英特尔、高通等科技巨头被迫把芯片生产线迁回本土,成本直接增加了30?0%。 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巨头早已多次呼吁暂停关税。

对中国而言,这次成果的取得靠的不是别人的“施舍”,而是产业链韧性换来的底气。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市场多元化”,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2025年1-4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了12.6%,占外贸总值的16.8%,远超对美贸易的10.2%。 加上RCEP框架下90%货物零关税的红利,许多企业通过转口贸易规避了高关税冲击。
此次关税调整对中美两国产业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影响。 对于中国的机电、纺织、化工等行业而言,关税暂停直接降低了出口成本。 机电产品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42%,24%关税暂缓后,出口企业可节省约370亿美元成本。 广东一家家电企业测算,其空气炸锅产品利润率将从3.2%回升至7.8%。
纺织行业获得了结构性利好。 10%芬太尼关税取消直接降低了化纤原料进口成本,浙江一家大型纺织集团表示,其尼龙6切片采购成本每吨下降约1200元,可增加约2.3个百分点的毛利率。 化工产业链的稳定性也得到强化,延长关税排除措施后,环氧树脂、聚碳酸酯等中间品贸易量预计回升15?0%。

301调查的暂停为中国造船业赢得了喘息期。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美国订单占中国造船业出口额的18%,此前被冻结的12艘液化气船订单有望解冻。 在物流领域,中美航线运价指数已下跌7.2%,但深圳盐田港出现集装箱短期堆积,反映出口商正抢抓窗口期出货。
对美国消费者来说,中方同步调整反制措施后,美国大豆、牛肉、汽车零部件等进口商品的成本将会下降,终端价格可能回落5?0%。 资本市场迅速作出积极反应,消息公布当天,离岸人民币短线拉升150点,A股消费电子、跨境电商板块开盘就上涨了3%,中概股也普遍高开。
中美经贸团队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举行了多轮会谈。 5月11日至12日的日内瓦会谈达成了暂停24%对等关税90天的共识。 8月12日,双方在斯德哥尔摩会谈后决定将暂停期再延长90天。 直至10月底的吉隆坡会谈,才将暂停期延长至一年。 这一进程反映了中美贸易摩擦“阶段性降温”的趋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刘飞涛曾指出,面对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的威胁,中国坚决进行反制;同时,中国以非对称策略构建多维应对体系,既防范风险,又注重产业链重构,以提升中国经济的韧性。 从结果来看,中国目前应对外部冲击的方式是有效的。
美国商界对中美关税缓和表示欢迎。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认为,此次延期“至关重要”,能为双方争取更多时间,以推动达成一份改善双方企业在对方市场准入的贸易协议。 英国路透社报道称,将关税“大限”延后至11月初,为美国关键的圣诞季进口争取了宝贵时间,尤其是电子产品、服装、玩具等品类,可以继续以相对较低的关税进入美国。
美联社曾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高估了高关税迫使中国作出经济让步的能力,这不仅暴露了美国单边施压的局限性,还让中国有理由相信,其可以通过加强稀土管制等方式在后续谈判中长期占据上风。 如今“美国政府寻求缓和贸易摩擦,正是其早先傲慢政策的自我反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崔凡教授表示,只要遵循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原则,中美就能妥善解决经贸议题。 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每年上万亿美元的双边贸易往来本就是互利共赢的纽带。 中方早已释放明确信号:只要不打关税战,愿意采购美国大豆、石油天然气;而中国商品也能持续为美国市场提供高性价比选择。 这种“合则两利”的逻辑,商人出身的特朗普理应清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