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10月26日午后。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改变口风,对外宣布双方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称这个框架“具有建设性且影响深远”,甚至直言“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几小时后,特朗普本人也一改施压姿态,信心满满地表示“很有可能达成一项非常全面的协议”。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让人不得不审视这场谈判背后的真实力量博弈。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早已不是新鲜招数,但其效果却在持续衰减。贸易战打了六年多,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017年的3752亿美元升至2022年的3829亿美元,对外贸易逆差总额更是飙至2024年的9184亿美元。即便在2025年贸易战僵持阶段,每天仍有约10亿美元商品从中国运往美国,9月份中国对美出口较8月还出现小幅上升。所谓157%的关税,更像纸面上的威慑——此前拜登政府将电动汽车关税提至100%都未能遏制贸易流向,如此离谱的税率恐怕首先冲击的是美国国内通胀和消费者利益,毕竟2025年4月美国CPI同比仍增长2.3%,关税成本最终还是转嫁到了美国民众身上。
完整内容查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