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一家公司送餐,接受另一公司管理和排班,却由第三家公司发工资,外卖骑手的用人单位究竟是哪家?出了工伤该找谁维权?市检一分院披露,北京检察系统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首案有了结果,历经5年劳动纠纷维权的外卖骑手老解终于获得了工伤保险待遇11万余元。
5年前,外卖骑手老解在送餐途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腿骨粉碎性骨折,当他申请工伤赔偿时,发现自己并无社保,只能向用人单位主张权利。5年来,经过劳动仲裁、人社部门认定,历经数轮诉讼,均认定该公司与老解构成劳动关系。但该公司拒赔,认为自己与老解不存在实际劳动关系,并向市检一分院申请监督。
“没有这笔救命钱,我们一家该怎么办?”接待室里,老解满面愁容。该公司也不服:“我们根本没管理过骑手,凭什么让我们来承担工伤责任,我们也要讨个说法!”
检察院办案组调查核实,发现老解的劳动关系像是一张复杂的蜘蛛网:老解替一家餐饮公司送餐,由第二家公司对其进行考勤管理和排班,但发放工资的又是前述被告公司。3家公司到底谁跟老解成立劳动关系?
办案组先后约谈3家涉案企业,并调取送餐平台后台大量数据,对骑手每天接单、打卡、工资发放等流程进行全方位比对,最终还原了事实——餐饮公司将外卖配送服务外包给第二家公司,第二家公司又将此业务转包给前述被告公司。被告公司虽与老解签有劳动合同,但只是代发工资。而第二家公司负责骑手招录和解聘,进行用工管理,是劳动者真正的“娘家人”。查清事实后,市检一分院向上级院提请抗诉并获得支持。
老解为治病花光积蓄,受伤后无法工作,家中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虽然找到真正的用人单位,考虑到抗诉周期的不确定性,办案组认为当务之急是先把老解的“救命钱”落实下来。
办案组联系人社局、法院了解情况反复协商后,确定了老解符合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条件。但因涉案企业的注册地和生产经营地不在一处,两地人社部门就管辖权产生了分歧。
办案组查询大量法条案例,从先行支付立法本意出发,结合权益救济便利性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最终被人社部门采纳。经多方协作,老解终获11万余元的工伤保险待遇。
同时,针对前述被告公司存在一定过错,通过检察官释法说理,相关方终于同意支付老解5万元救助金,弥补了工伤保险基金无法覆盖的部分。老解最终拿到了姗姗来迟的赔偿款,哽咽难言。
老解的遭遇暴露出新就业形态下许多劳动者正在面临的问题。上游企业通过层层外包转移风险,末端企业缺乏偿付能力,用工关系难以确定,最终损害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层层外包不能成为企业逃避责任的挡箭牌。在市检察院业务指导下,市检一分院积极联动工会、人社部门、行业协会等多家单位,制发工作函,就层层外包引发骑手劳动权益保障难等问题作出提示和建议,并督促相关企业进行整改。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林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