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国空军的主力还是几千架歼-5、歼-6这些老式战机,面对美国和苏联的三代机,差距大到让人揪心。海湾战争一声炮响,伊拉克装备的米格-29在美军面前不堪一击,更让中国意识到现代化战机不能再等。

其实中国早就想从国外买先进战机,法国幻影2000性能不错,但一架报价6000万美元,实在买不起。美国的F-14太复杂,维护不了,这条路也走不通。直到中苏关系缓和,中国把目光投向了苏联刚服役没多久的苏-27。这种重型战斗机航程远、机动性强,正好适合中国广阔的国土防御需求。
不过苏联一开始并不想卖苏-27,拼命推销米格-29。1990年5月,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对方安排了一场米格-29飞行表演,没想到飞机直接摔了。这场尴尬的事故反而让中国坚定了非要苏-27不可的决心。谈判桌上双方拉扯了好几个月,苏联当时经济困难,急需外汇和物资,中国抓住这一点,最终在1990年12月签下协议:用14亿美元买24架苏-27,但其中65%的款项用暖水瓶、衣服、毛巾等轻工业品抵扣,现金只付了5亿美元。

更绝的是,中国借着这批战机贸易打开了对苏轻工业出口的大门,反向赚回约100亿人民币。相当于花钱买装备,还顺带做成了大生意。1992年6月,第一批苏-27飞抵安徽芜湖基地,中国空军终于有了现代化战机的底气。
光买成品不够,中国还要技术。1996年,经过艰苦谈判,俄罗斯终于同意转让生产线,沈阳飞机公司开始国产化组装,命名为歼-11。一开始用俄国零件,后来国产化率越来越高,中国人不仅学会造,还吃透技术,搞出歼-11B、歼-15、歼-16等一系列改进型号。原来合同规定要生产200架,但中国只造了104架就停了,因为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没必要完全按协议来。

从1999年国庆阅兵首次亮相,到2019年歼-11B、歼-15、歼-16集体飞过天安门,苏-27家族见证了中国空军从落后到强大的逆袭。这笔买卖不只赚了钱和技术,更撬动了一场空中力量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