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距离11月初美国最高法院那场决定“对等关税”命运的听证会越来越近,特朗普政府近期的动作透着一股耐人寻味的仓促。《华尔街日报》10月17日的报道揭开了谜底:数十种商品的关税已悄然豁免,从黄金、LED灯到特定矿物和化学品应有尽有。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份被称为“附件三”的预备清单,数百类商品赫然在列,包括农产品、飞机零部件和制药用非专利物品,白宫放出话来,只要和美国达成贸易协定,这些商品就能享受零关税。
这场政策转向背后是接连两次败诉的狼狈。5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绕开国会加征关税属越权违法。8月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4的投票维持原判,等于给这场“单边关税秀”贴上了违法标签。现在官司捅到最高法院,即便9名大法官里有6名保守派,其中3人还是特朗普亲自任命,白宫也没底气赌赢。英国杜伦大学教授杜明的分析点破关键:从来没有总统这么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法院显然不认可这种“越权操作”。
编辑
关税豁免绝非出于善意,而是赤裸裸的“对冲策略”。消息人士对《华尔街日报》透露,一旦最高法院终审败诉,特朗普政府可能要连本带利退还已征收的大部分关税。耶鲁预算实验室的数据早算出了这笔账:2025年的关税让美国家庭年均损失2400美元,皮革制品和服装价格短期内分别暴涨36%和34%。这种反噬已经引发国内反弹,美国消费者品牌协会致信要求豁免咖啡、可可等商品,糖果巨头好时公司更是直接下场谈判,核心原材料涨价再叠加关税,企业实在扛不住。
更具深意的是政策工具的悄悄切换。特朗普政府开始密集使用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刚宣布对卡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对公交车征收10%关税,11月1日就生效。北京广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管健点出了其中门道:这个条款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总统几乎可以任意扩大范围、调整税率。钢铝关税从25%涨到50%是例子,连洗衣机这类衍生品都能被囊括进来,操作空间大到惊人。
编辑
这种转变暴露了关税战的真实困境。特朗普嘴上喊着要对中国再加100%关税,实际却陷入了被动。美国的大豆、能源卖不进中国市场,半导体和军工产业更被稀土政策卡住脖子。国际在线的评论说得透彻,关税战扰乱了美国国防工业依赖的供应链,德国已经在强化太空能力减少对美技术依赖。所谓“对等关税”成了双刃剑,伤了别人更伤自己。
白宫官员还在粉饰,说授权商务部自行批准豁免是为了“简化流程”,配合十多项贸易协定落地。这种说辞骗不了人,看看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态度转变就清楚了,从“没有任何豁免”到“不种的东西可以零关税”,改口速度比翻书还快。特朗普第一任期的经济顾问艾森斯塔特直言不讳:政府内部已经形成共识,该降低非本土生产商品的关税了。
编辑
现在特朗普放出话,可能亲自去最高法院旁听辩论,这姿态更像一场公关秀。全世界都在等11月的结果,但结局其实早有端倪。当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需要靠“豁免清单”和换法律依据来续命,这场所谓的“关税战”已经输了。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不想重蹈“跛脚”覆辙,可他忘了,贸易战从来不是靠行政令和法庭辩论就能打赢的,民心和市场的选择,远比最高法院的裁决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