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稀土战”不断升级之际,特朗普突然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他计划在明年初访问中国。
自信的背后
特朗普表示,他相信中美两国能在未来的经贸谈判中达成一个良好的协议,推动两国共同繁荣。因此,他决定接受中国的邀请,前往中国进行访问。然而,这一消息并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正式确认,不排除特朗普可能是借此来“虚张声势”。这种做法并不罕见,过去美国也多次先行放出风声,试图在谈判中掌握主导权,给人一种他努力缓解中美关系的印象。
实际上,中美关系的今天,特朗普要负上不少责任。关税战就是在他第一任期内开启的,而在重新当选后,他并未吸取教训,反而更加激烈地使用关税手段,威胁全世界。
特朗普的“第一任期”访华
特朗普在第一次任期内采取的手段确实有效,几乎所有美国的西方盟友都在压力下妥协。但面对中国,他却发现自己遇到了真正的挑战。中美关税战打了一段时间后,美国开始感到压力过大,不得不迫使自己向中国求和,双方才开始了经贸磋商。
然而,特朗普在谈判中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除了谈判,他还在背后做出各种挑衅,比如打压中国的芯片产业,制裁中国企业。这些行为让中国方面感到愤怒,并坚决反击。如今,中方也不再等待,直接反击每一次的挑衅,早已不再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时代。
关税战走不通
随着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新规,精准击中美国的痛点,特朗普终于忍不住了,一边威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一边进行“道德绑架”,呼吁中国为全球大局着想,不要“拖全世界下水”。然而,这种恶人先告状的方式,并没有得到中国的回应。中方并没有接招,反而迫使美方再次坐到谈判桌前,期待新的经贸对话。
在这场新的谈判中,特朗普提出了三大诉求:大豆、稀土和芬太尼。对于芬太尼问题,中国难以解决,因为这涉及到美国国内的药物滥用问题。至于大豆和稀土,如果美方能展现诚意,中方并不拒绝谈判。
然而,考虑到特朗普的性格,他很可能不会在短期内做出让步,否则就会丢面子。
中方立场坚定
即使特朗普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也不排除他在第二天就反悔,甚至在短时间内就变卦。特朗普公开宣布访华的目的,或许是希望借此增强自己的面子,展示他亲自出马能在谈判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他处理全球冲突一样,总是先把各方召集到一起签字,仿佛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然而,对于特朗普来说,“不卑不亢”这四个字,他似乎永远也无法理解。中美能否取得进展,关键在于美方是否真正有诚意,而不是特朗普的个人影响力。对于他是否访问中国,中方并不太在意,抱持平常心来看待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