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被更广泛地使用,人民币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负责人日前表示,目前,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超过10万亿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人民币债券、股票纳入全球主流资产交易指数。
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以及境内外快速支付系统、二维码互联互通稳步推进,跨境支付效率不断提升。人民币清算网络也加快布局,在33个国家(地区)授权清算行,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
不仅如此,国际货币金融合作全面深化。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这一现象标志着人民币资产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实现系统性跃升。其吸引力提升既源于中国稳步推进的金融双向开放政策、持续优化的制度型准入环境,也体现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韧性与宏观政策稳定性的信心。
武泽伟进一步分析,随着人民币债券与股票相继被纳入国际主流指数,被动型与主动型资金将形成持续增配人民币资产的长期趋势。这不仅会深化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还将显著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与支付中的份额,从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进一步增强中国金融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核心影响力。未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继续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人民币资产在全球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仍具显著提升潜力。
“从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角度来看,(外资加码人民币资产)反映了全球资金配置的重大调整。”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对记者表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传统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动力逐渐减弱,新兴经济体展现出更强的活力与潜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定的政治环境、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为人民币资产提供了坚实的价值支撑。境外主体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持有,是对中国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的认可,其希望通过配置人民币资产,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
在袁帅看来,对于国内金融市场而言,这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大量境外资金流入,为国内金融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内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然而,这也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有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是监管部门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央行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增强透明度、规则性和可预期性,提升金融市场交易效率和流动性,适当整合投资渠道,吸引更多境外机构有序投资境内市场。同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