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边境摩擦一直没有停歇,而2025年5月的空战再次将这个老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那场空战起因是印度空军派出拉斐尔战机,企图对巴基斯坦施压,没想到反而被巴基斯坦用中国产的JF-17战斗机反击,击落了多架印度战机。最终,印度损失了六架飞机,还丢失了两辆S-400防空导弹发射车。这一场面让印度军方颜面扫地,只得赶紧叫停冲突。整个过程从5月1日印度发起空袭,到5月10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仅仅持续了不到十天。巴基斯坦凭借熟悉的地形、适应性强的装备、迅速的空军反应以及紧密的地面防空协同,使印度的推进受到了极大阻碍,暴露出其高原作战的多个短板。
就在冲突结束后,印度的前炮兵总监、退役中将P·R·尚卡尔却在媒体采访中发表了令人惊讶的言论。尚卡尔曾在军中负责炮兵现代化,推动过M777榴弹炮引进和K9自行火炮采购,参与过布拉莫斯导弹项目,这些举措确实增强了印度的炮兵力量。但在5月12日的采访中,他竟然说,如果印度要在解放军和巴基斯坦军队之间选择对手,他宁愿选择中国,因为巴基斯坦的军队更擅长作战。简而言之,他认为解放军比巴基斯坦军队更容易对付。这个言论在印度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媒体炒作得热火朝天;巴基斯坦对此则笑而不语,而中国方面则觉得这番话显示出尚卡尔根本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
尚卡尔的这番言论,背后实际上是基于印巴那场空战的教训。虽然印度空军装备先进,拉斐尔战机和苏-30MKI等都是顶级战机,但在实际作战中却被巴基斯坦的JF-17战机和地空导弹的联合打击打了个措手不及。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经验丰富,在中小规模空战中非常灵活,擅长利用地形。而印度自信满满的S-400防空系统原本应该能防范导弹攻击,但巴基斯坦却使用中国产的CM-400AKG导弹精准打击,直接摧毁了发射车,暴露了印度防空系统的漏洞。在地面战斗中,巴基斯坦陆军凭借VT-4坦克和精确制导炮弹有效反击,印度的T-90坦克在山地作战时则陷入困境,导致不少士兵伤亡。总体来说,印度空军和陆军损失惨重,海军也由于担心巴基斯坦的反舰能力未敢轻易出动。冲突结束后,印度国内进行反思,认为主要问题出在情报和指挥协调上,而国际社会也对局势表示关切。
至于尚卡尔为何做出如此言论,他解释道,中国和巴基斯坦都装备有中国制造的武器,但他认为中国军队没有实战经验,而巴基斯坦则在战场上更为熟练。尽管这个逻辑看似简洁,但实际上却忽略了很多关键因素。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步伐相当迅速,西部战区已建立起完善的后勤体系,能够支持快速调动,且信息化作战能力强,卫星、电子战和远程打击等都已达到先进水平。中国的歼-20隐身战机能够轻松压制印度空军,轰-6K战略轰炸机搭载高超音速导弹,可以在一千公里外摧毁印度的航母编队。相较之下,巴基斯坦的军工依赖进口,经济实力较弱,整体军力和中国存在巨大的差距。
回顾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印度当时低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结果在阿克赛钦和东北边境惨败。中国军队不仅迅速突破防线,还俘虏了大量印度士兵,印度的多个旅几乎被消灭。印度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约有1383人阵亡,3968人被俘,战败后印度政府受到了严重打击,时任总理尼赫鲁的健康也因此急剧恶化,不久后去世。尽管尚卡尔没有提到这一点,但专家指出,印度当年低估了中国军队的意志和战术,而如今,中国的军力比1962年强大得多,印中两国的军力对比更加悬殊。
尽管巴基斯坦军队在边境冲突中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空军在局部冲突中表现突出,但整体实力与中国差距明显。巴基斯坦的空军虽顽强,陆军却整体实力较弱;而中国的空军和海军拥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在高原地区,解放军的后勤保障和基础设施都远超印度。中国在边境地区修建了多个机场和导弹基地,而印度则依赖过时的路网,军队调动缓慢。
尚卡尔的言论一经发表,印度媒体将其捧为炮兵专家,而国际社会则认为他有些过于民族主义,且对中国军力有着偏见。巴基斯坦媒体则强调印度在空战中的惨败,认为尚卡尔的言论有些言不由衷。中国专家分析,尚卡尔忽视了中国军队在战略后勤和高原作战方面的优势,尤其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和兵员调动上的优势。专家认为,印度应避免重蹈1962年低估对手的覆辙,现在的解放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力远超当年的中国军队。
此次冲突之后,印度可能会增加军购,从美国和韩国采购更多的炮兵装备。但总体来看,印度在战略决策上需更加谨慎。巴基斯坦则会继续依赖中国的武器装备,特别是JF-17战机,展现了中巴合作的成效。尽管印度国内面临着较大的舆论压力,莫迪政府在停火后首次公开讲话,但并未提到美国援助,反而强调了停火的重要性。国际社会也在担心印巴核冲突的风险,但这次冲突规模较小,未进一步升级。
总的来说,尚卡尔的言论可以理解为印度在被巴基斯坦击败后,试图找借口说中国更容易对付。但实际上,中国的军队在高原地区拥有明显的优势,印度需要更为现实地面对这个事实。巴基斯坦虽然在实战中经验丰富,但在规模上仍无法与中国抗衡。印度的未来应聚焦于情报、后勤建设,而非单纯依赖进口装备。此次冲突再次提醒我们,南亚地区的和平依然脆弱,军力的对比决定了各国的战略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