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0日电 (吴瑛)“每周得去医院透析三次,以前光透析的医药费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连觉都睡不安稳。”曾先生的话语中,仍带着对过往困境的感慨。而如今,随着每月低保金到账的手机短信提示,他终于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现在不光我和妻子每人每月能领700元低保金,还能享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看病自付的钱少了一大半,治病也踏实多了,谢谢你们。”
这温暖的转变,源于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创新实施的城市低保金分类分档补差发放机制。因患肾衰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智力二级残疾且无收入来源,曾先生家被精准认定A类1档,享受到了最贴合需求的救助支持,这正是该机制“精准识困、按需帮扶”的生动缩影。
破解“一刀切”难题构建“三类14档”救助体系
为破解传统低保金“一刀切”的发放模式,白银区民政、区低保局,综合考量困难家庭的人口数量、劳动力状况、病残程度及刚性支出等关键因素,将城市低保金发放划分为A、B、C三类14档,让每个困难家庭都能“对号入座”,成功走出了一条“按困难程度分档、按实际需求补差”的民生保障新路子,今年3月,白银区民政局确定为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单位。
翻开低保工作人员手中的档案册,“三类14档”救助体系的流程清晰醒目。其中,A类聚焦完全丧失劳动或生活自理能力且无收入来源的“最需帮”家庭,给予最高力度的救助;B类覆盖因年老、残疾、重病、慢性病导致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子女上学支出较大的“中等难”家庭,提供适度救助;C类则帮扶因其他原因致困的一般困难家庭,确保救助“不多一分、不少一毫”,实现救助力度与困难程度“同频共振”。
“双线并行”强基础主动服务显温度
为夯实政策落地基础,区低保局采取“双线并行”工作法。一方面,成立2个工作组,依托“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的创新机制,深入全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开展入户走访,逐户核查家庭人口结构、收入支出明细及刚性需求,建立详细救助档案,为精准实施分类补差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结合线下入户宣讲、社区政策解读会等形式,将分类补差政策的核心内容、申请条件、办理流程传递到千家万户,确保困难群众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政策的温度,同样藏在“主动上门”的细微之处。白银区工农路街道永丰街社区的顾先生,至今记得家人突发重病后,他的精力全耗在医院陪护与医药费核算上,没有多余时间办理低保申请。
意外的是,大数据监测系统敏锐捕捉到他家医疗支出骤增的“异常信号”,社区工作人员很快便主动叩开了他的家门。“他们带着表格坐在家里,一笔笔帮我算支出、核条件,还跑前跑后代办手续。”最终,顾先生家成功申请到B类保障,当月就纳入了救助范围,解了燃眉之急。
成效初显暖民心未来规划再升级
如今,白银区的分类分档补差机制已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已有6507户困难家庭像曾先生、顾先生家一样,找到适配的救助档位,享受到了精准、有效的救助服务,切实缓解了生活困难,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下一步,白银区将继续细化“档位标准”,根据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变化,动态调整救助档位和救助金额,进一步优化大数据监测系统,持续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救助效率,为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白银样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