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10月14日午夜刚过,上海港和宁波港的海事工作人员便开始核对进港船只的信息。自这一刻起,中国正式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隆重仪式,缴费通知单通过打印机一一输出,按照每净吨400元人民币的标准清晰写明。这项措施,是中国对美国此前对中国船只加收港口费用的直接回应。时机精准无误,执行到位,毫不偏差。
就在中国行动前一天,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还通过媒体表示“善意”,称如果中国取消反制措施,美国可能考虑撤回之前提出的100%关税加征威胁。乍听之下像是主动让步,但实质上依然是惯常做法——试图让中国先做出让步,自己则处于“施舍者”的位置,提出条件。然而,这次中国没有接这招。港务费按时开始征收,用实际行动告诉华盛顿:谈判可以,但必须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单靠施压是行不通的。
要理解这场博弈的背景,得先回顾一下美方如何挑起的这场风波。今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宣布,将对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中国制造的船舶、以及中国籍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官方说辞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但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背后明显是针对中国造船业。中国造船业近年来以快速、价格实惠、交付稳定著称,全球航运公司选择船舶时,基本都向中国造船企业倾斜,而美国本土造船公司则无法跟上节奏,因此希望借助政策来扭转市场局面。然而,全球航运供应链可不是一个随便就能改动的领域。
中国的反制措施则直接指向了这一点。10月10日,中国宣布将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并在4天后正式执行。政策执行细则非常明确:美国企业拥有或运营的船舶,哪怕是间接持股25%以上的船只,只要进入中国港口,均需缴费。唯一的例外是中国制造的空载船或者前来修理的船。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收费标准将逐年上涨,直至2028年每净吨收费达到1120元,而且同一艘船每年最多需要缴费5次。这些措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并精准地打击了美国航运企业的成本痛点,几乎不给对方任何反击的空间。
美国显然没有预料到中国会如此迅速反应。港务费的征收尚未生效时,美国便急于扬言要加征100%关税,企图通过这一威胁迫使中国撤回措施。然而,过去几年美国加征关税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导致美国企业成本上升,消费者买单,最终美国不得不悄悄取消部分关税。更有趣的是,贝森特刚放出加税威胁不久,便迅速“灭火”,表示加税“不一定会发生”。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实际上暴露了美国内部的焦虑。
美国真正害怕的,不仅是港务费这笔费用,而是中国掌握的稀土资源。贝森特提出的“撤回关税换中国让步”背后,核心就是希望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稀土是许多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原料,如导弹制导系统、雷达部件、五代机发动机等,都离不开稀土,而中国掌控着全球近80%的稀土供应链。在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之前,中国已扩大了对稀土的出口管制范围,并新增了五种稀土元素的审批程序,实质上对美国的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形成了压制。
美国国内因此陷入了恐慌,军工企业频繁向白宫施压,制造业巨头担心供应链中断,甚至华尔街都开始反对这种乱折腾。特朗普宣布加税后,标普500指数也出现了半年以来的最大跌幅,资本市场对这种行为投出了反对票。贝森特的“关税可以撤回”并非真心的让步,而是美国被迫进行的“政治止损”,试图通过这一让步换取稀土的自由供应。但中国显然已经不再受这一套路所左右。
如今的中美博弈,已不再是通过喊话或威胁就能左右局势的时代。美国一方面想通过港务费、关税等手段打压中国产业,另一方面又急于联合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建立“稀土供应链联盟”,并计划到2026年之前建立本土稀土生产能力,但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而中国则稳扎稳打,除了精准反制,还悄然调整了进出口结构。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出口增长了12%,而对美国的依赖度则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