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破获全球最大电信诈骗网络——柬埔寨太子集团(Prince Group),并成功没收了127,271枚比特币,市值约1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65亿元)。该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陈志,被指控通过跨国“杀猪盘”骗局,骗取了全球多个国家的受害者资金,并利用加密货币的匿名特性进行洗钱。
美国认为,此次行动是打击亚洲“杀猪盘”诈骗网络的标志性战役,并且牵涉到缅甸、老挝、菲律宾等地的加密资金流向调查。关于这一事件,网友们意见分歧。有些人认为美国是在为正义出手,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的做法就像是强盗行为。美国司法部的这一行动,不仅震动了国际社会,也引发了对其司法扩张和国际干预的讨论。
美国的金融打击策略
1. 司法扩张:
美国的执法逻辑依赖于“最低限度联系”原则,即即便犯罪发生在海外,只要涉及美国的资金或通讯,美国就可以主张刑事管辖权。在太子集团案中,尽管主要犯罪活动发生在柬埔寨,但因部分受害者位于美国且资金流经纽约银行系统,美国司法部有充分的管辖理由。这种方式突破了地域限制,使美国可以对海外犯罪实施司法管辖。
2. 长臂管辖的“精准收割”:
美国跨境抓捕犯罪分子的关键手段有三个:
- 民事没收诉讼: 美国通过民事诉讼,能够在没有定罪的情况下,没收赃款,只要资金“经过美国”。
- 比特币链上追踪: 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资金流向,如果资金流入美国的交易所,美国便可以主张管辖权。
- 国际联合制裁: 除了美国外,英国也同步冻结陈志的资产,彻底切断了他的退路。
3. 云法案:跨境数据获取:
美国还通过《云法案》(CLOUD Act)赋予其执法机关向全球科技公司请求存储在境外的电子数据的权力。虽然这使美国能够跨越国界获取信息,但也引发了对主权和隐私的争议。例如,柬埔寨境内的服务器数据,如果涉及此案,美国可以直接要求相关企业提供,进而绕过柬埔寨的管辖权。
美国司法的“双重标准”
美国的做法引发了广泛的质疑。虽然美国成功没收了比特币,但并未采取任何措施解救被囚禁的劳工,也没有对柬埔寨政府的包庇行为进行起诉。相较于历史上类似的案件——如“丝绸之路”事件(没收17万枚比特币),90%以上的受害者并未获得任何赔偿,所有的赃款最终流向了美国的财政账户。
更加讽刺的是,美国没收的这些比特币最终充实了其国家储备,并且在增值过程中为美国带来了巨额利润,而真正的受害者却未能得到任何赔偿。更为不公的是,美国的资产没收政策规定,仅补偿美国公民,外国受害者即使提出赔偿请求,也面临重重障碍。例如,外国受害者如果要申请赔偿,首先需要证明“赃款合法”,但通过地下钱庄转账本身就属于非法行为,举证会让他们自认犯罪。而且,根据美国的优先政策,外国受害者几乎无法从美国获得任何赔偿。
结语
柬埔寨的很多受害者依然没有获得解救,而全球的诈骗受害者也未得到一分钱赔偿。在许多人庆祝“历史性胜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这场“正义”的行动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加复杂的经济利益和权力斗争。美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巨额资金,同时也巩固了其在加密货币领域的霸权地位。而全球的受害者,尽管犯罪资金被追回,却依然处于无助的境地。
这场全球范围内的打击行动,是否真的是为了正义,还是另有所图?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