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加拿大的态度发生了意外的转变。曾经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加拿大开始在外交上采取不同于美国的立场,特别是在与中国的互动上。这一变化打破了原本的局势,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局面。

2025年10月9日,中国发布了新的稀土出口规定,使中美关系再次陷入紧张。美国迅速回应,扬言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显示特朗普政府依然坚持通过加税迫使中国做出贸易让步。尽管关税战看似永无休止,但它带给全球市场的压力却前所未有。

然而,关税战并不是唯一的战场。过去一年中,技术战逐渐显现,尤其是美国加大了对中国半导体和人工智能产业的打压。美国政府还将一些中国科技巨头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它们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种封锁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定困境,但也加速了中国在科技领域自立的步伐。美国的技术封锁旨在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但其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反而激励了中国的科技自我发展。

随着美国经济逐渐放缓,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释放出谈判信号,寻求突破口。然而,中国方面并未急于回应,而是选择保持冷静,继续观察美国是否会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展现更多诚意。

正当中美博弈如火如荼时,加拿大的立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25年10月11日,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省长基纽致信总理特鲁多,要求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100%关税。这封信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马尼托巴省作为农业大省,对中国的依赖非常大,特别是在农产品领域,任何关税的实施都可能带来严重经济影响。

省长基纽在信中指出,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的反制措施导致马尼托巴省对华出口暴跌了70%,西部农场主面临库存压力和价格下跌的困境,经济损失不可估量。这封信不仅反映了省政府的困境,也暴露了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面对地方政府的压力,联邦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特别是加拿大在2024年在美国压力下,对中国的电动汽车、钢铝等产品加征关税后,中国对加拿大农产品的报复性措施造成了重创。

2025年初,加拿大官员透露,正在研究调整电动车关税的可能性。加拿大外交部长阿南德的访华安排正是这一政策转向的体现。10月14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宣布,阿南德外长将于10月16日至17日访问中国,这不仅是阿南德上任以来的首次访华,更象征着中加关系在多年紧张后迎来了高层交流的重要时刻。

这一变化可能不仅影响中加两国的经济合作,还可能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加拿大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在涉华问题上一直与美国保持一致,但此次政策的微调,暗示着加拿大外交政策可能发生潜在的转变。加拿大的这一政策调整可能会促使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找到自己的外交空间,从而打破美国在全球对中国的封锁。

如果加拿大在对华政策上做出适当的让步,这不仅能缓解中加之间的经济摩擦,还可能引发其他国家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在越来越多国家在中美两国之间寻找合作机会的情况下,加拿大的立场变动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恢复与加拿大的合作是一种展示“开放与规则导向”的机会。中国一直强调平等、互利的合作态度,拒绝孤立与制裁的外交政策。通过此次互动,中国不仅能加深与加拿大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还能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塑造自身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农业、能源等领域,中加两国有着巨大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中美加三国的博弈揭示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的压力不断升级,全球多个国家在中美之间面临艰难选择。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单纯的对抗无法带来实质性利益,反而可能加剧经济不稳定。中美贸易战的长远影响,促使许多国家重新审视全球经济关系。

加拿大作为一个重要经济体,其在对华政策上的微调,实际上反映了全球经济正在寻求理性合作的趋势。在高度互联的全球化世界中,孤立任何一国只能自损,理性合作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加两国若能实现务实合作,必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在这一背景下,过度对抗和封锁只会导致双输的局面,合作共赢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加拿大的政策转向不仅标志着中加关系的回暖,也可能成为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的重要转折点。未来的国际局势,或许不再是“站队”的对立,而是以合作为基础、共赢为目标的全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