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美方递交了一份纸条,表示如果中国停止执行新的稀土出口规定,美国可能会考虑延续对华关税豁免。表面看,似乎是一种示好的橄榄枝,但实质上却是带着“可能”二字的模糊探路——这并不是一个承诺,也没有具体协议,只是一个不确定的预期。
这时机颇为微妙,因为11月10日,美国关税豁免的新窗口将正式开启。在过去几个月,每当这个时间点临近时,美方都会象征性地延续一些豁免,但并没有实质性进展,更多是拖延时间。如今,美方的态度从沉默变成了带条件的示好,实际上是被现实情况所逼。
中国的立场早已非常明确:稀土并不是用作谈判的筹码。新规的出台主要是针对那些可能利用敏感技术和材料威胁中国安全的领域,特别是在军事、航天和高端科技领域。对于正常贸易,中国将照常进行,合规的申请将被处理,而那些试图钻规则空子的人则不可能得逞。新规的目的是保障中国的底线,而非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中国的出口管理是公开透明的,不歧视任何国家,按清单办理,既不会一刀切,也不会留有“后门”。
国际规则已经确立,世贸组织早已明确了国家安全例外的规定,各国都有控制出口的权利。美国在控制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的清单一波接一波,很多非军事产品也被列入了管控范围。当涉及到自己的资源时,为什么美国不愿意采取同样的措施呢?这种逻辑显然无法自圆其说,规则不应只由某一方来决定。
美方通过纸条提出的要求,实质上是在试图将问题拖得更远。这样的做法和过去美国的一些套路类似——一方面呼吁合作,另一方面却在加大限制。美方在表面上表示愿意沟通,但实际上却卡着芯片、设备和科研,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中国早已见过,吃过亏,也学到了教训。我们清楚什么能谈,什么不能谈。
这并不是第一次美国试图在稀土问题上施加影响,但这次的态度更加直接。中国的新规并不是要完全封锁稀土的出口,而是加强对特定用途的管理,只要企业合规,就不会受到限制。如果美方想借“合作”之名,把稀土资源变成对付中国的武器,那绝对无法接受。稀土并不是“稀少”资源,而是“稀缺”资源,它在配比、工艺、环保以及产业系统中都具有战略价值。
那么,为什么美方此时提出这种条件呢?原因在于美国国内的压力。随着上游原材料的紧张,下游的整机生产、系统研发和新品推出都受到影响。供应链不畅,订单无法完成,资本和选民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美方提出了这个条件。然而,这种“可能延长”的提议并不具备实质性的确定性,期限、范围以及后续的撤回问题都未有明确答复。将国家安全视作可以随意调整的“易拉罐”,换来的却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损失,更是长远的安全风险。
任何谈判都应以对等为基础,不能拿短期的豁免去换取长期的制度让步。因此,合作并非不可能,但必须是真正对等和可信的。如果真心想要合作,应该拿出实实在在的方案,比如明确哪些关税将被减免、减免多少、减免多久,哪些实体清单和出口限制可以豁免,科研人员交流如何便捷化,是否设立双边工作组或争端解决机制等。不能用战术上的灵活性来交换战略上的让步,这样的手段无法长期维系。
过去几年,美国的各种打压并没有压垮中国,反而推动了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自主发展。每次“卡脖子”都成为了中国更深耕技术、完善供应链的契机。中国从中吸取了教训,增强了自主可控的能力,而美方越是加大压力,中国的应对就会越加坚决。
因此,中国面对美国的新一轮试探时显得更加坚定。国内也在稳预期、稳供给、稳就业,逐步提高关键材料和工艺的自主可控能力,确保企业信心不受影响。
中美的较量不会仅仅停留在稀土问题上,关税、清单、许可等只是表面,背后真正的较量在于制度路径、发展空间和战略定位。对抗不会一蹴而就,磨合也不可能通过一次“休战提议”来完成。该谈的就谈,该斗的就斗,节奏掌握在自己手中,底线绝不妥协。
最后再回到美方递交的纸条,它给出的信号十分明确:希望中国在关键时刻“松动”一下,为美方提供过渡和调整的时间。然而,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十几年前的中国。面对模棱两可的条件,中国不会轻易退让。国家安全不容妥协,产业链的稳定也不是谈判筹码,发展权益更不能交换。
如果小动作做得多了,失信的成本将越来越高。市场、企业和合作伙伴都会识破这些套路,认为“可能”就意味着“不确定”,而“窗口”也只不过是“临时性”的。真正稳固的预期依赖的是制度上的承诺和不断兑现,而非行政上的临时豁免。
稀土不仅是资源,更是战略。在规则明确的情况下,中国会坚定执行新规,外部压力无效。企业也需要清楚自己的合规边界,遵守程序、报批流程,确保制度成为支撑,而不是负担。政府则要继续完善清单和程序,提供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接下来,美方是否会在11月10日之后续延关税豁免,能延续多久,是否会附加条件,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节奏已经明确,按照既定计划前行,不被情绪和姿态左右,坚守底线,做好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