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空警-600彻底火了!自从它在“九三”阅兵中亮相,又随着福建舰弹射视频的曝光,讨论热度甚至超过了歼-35隐身战斗机。
有人惊叹它的航母战力,也有人操心:这么厉害的预警机,要是上岸当陆基预警机用,会不会抢了空军的“饭碗”?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空军和海军的预警机,从设计初衷到作战体系,压根走的就不是一条路。
没有空警-600的航母,就像近视眼打仗,以往辽宁舰、山东舰只能依赖直-18直升机预警机,飞行速度慢、探测距离近,敌方导弹快到眼前才能发现。而空警-600作为固定翼舰载预警机,能将航母的防御圈向外推出数百公里,普通战机在650公里外无所遁形,就连隐身战机在400公里外也会“原形毕露”。
它可不单单是个“千里眼”,更堪称“空中智囊”,能够对舰载机下达指令,去执行防空、反潜以及对海打击等一系列任务,让福建舰的作战实力真正实现质的提升。
但为什么说它和空军预警机“井水不犯河水”?美军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美国空军用E-3“望楼”(未来换装E-7“楔尾”)负责陆地空域监控,海军则用E-2“鹰眼”专攻海上预警。
由此可见,空军的预警机所具的雷达的波段短、分辨率高,正是它在复杂的陆地环境中能够精准地将敌机的位置、速度、方向等信息准确的识别出来;而海军的预警机的雷达的波段长,正是它在海面上抗干扰能力强,但在陆地上就容易受山地的回波的影响而使其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让空警-600去青藏高原监视印度战机,效果肯定不如空军的空警-500;反之,空军预警机到海上追踪掠海飞行的导弹,也会因海杂波干扰而“抓瞎”。
空警-600的不起眼的外形却隐藏了着无比的厉害,它的“小巧”实体却使得其装甲的抗穿孔能力、生存能力、机动性、隐身性等都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尤其是其能在空中高空、低空、近地空、近海空等多种复杂的环境中都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它的体重仅有30来吨,相较于重达77吨的陆基空警-500而言,轻了整整一半。而且,它的机翼能够折叠起来,机身也设计得又短又粗、紧凑结实,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航母升降机的尺寸以及甲板上的有限空间。
基于对其深度的精准匹配,不仅没有使其“设计的绝性”(即不适应的性质)而臭名昭著的“缩水”了,而正是充分的将远洋作战的各项具体的需求都融入到了航母的设计中,尤以预警机的无需追求超长的航时为例,其通过轮换的执勤的方式就可实现24小时的全天候的警戒等一系列的远洋作战的功能。
更何况,虽说它那螺旋桨的动力,比起喷气式来没那么拉风炫酷,可在低速飞的时候,那可是稳当又省油,而且在南海那些岛礁的短跑道上,起降也完全没问题。
但空警-600的“上岸”也必将有其特定的场景和对象,它的主要“对手”也将不再是仅仅的“普通”对空飞机,尤其是当空警-600的高机动性、超低空的飞行能力以及其强大的导弹防空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时,将会为其“上岸”的场景和对象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由其所处的海军主导的沿海基地的特点可知,它更可能部署在如海南岛这样既能监控广阔的海域,又需兼顾岛礁的支援的前沿机场空中早期警戒的任务上,其短的起降能力也正好派上用场。
而内陆与高原任务,仍由空军的空警-500、空警-700等机型主导。未来随着东海舰队航母编队成型,预警机的部署逻辑将进一步优化,形成陆海协同、互补互援的立体预警网。
直-18的投入空警-600的部署之际,中国的固定翼预警机的关键的拼图才算真正的补齐了.。可惜即使我们到现在也还未能完全实现当年的苏联所做的工作。眼下,空警-600的出现,不仅让福建舰的作战能力跟美军常规航母有了一拼,而且说不定还能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反潜机、运输机之类的变种机型,进而构建起一个完备的舰载机体系。
最终的赢者才会是能“拼桌面”的那一方,其实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陆基与舰载预警机的装备之争不在“抢饭碗”,而在于能不能真正地“拼桌面”,当我们能真正地让陆基与舰载的预警机各司其职的时候,中国的国防这盘大棋才会下得更稳更平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