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家具、药品,甚至电影都成了目标,这道不断加高的“关税墙”背后,是一场损人不利己的政治经济博弈。
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政府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包括对进口的所有品牌或专利药品征收100%关税,对厨房橱柜、浴室柜及相关产品征收50%关税,对软体家具征收30%关税。
这些措施打着“国家安全”和“保护美国制造”的旗号,实际是较以往更胜一筹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根据公布的信息,新一轮关税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除了对品牌药品征收100%的关税外,还对进口软木原木及木材征收10%的关税,对进口橱柜、浴室柜及软包木制品加征25%的关税。
不同产品的关税将分批生效。药品关税已于10月1日生效,而木材及木制品关税则定于10月14日生效。
在针对木制品的总统公告中称,木制品支撑着美国的多个关键基础设施部门,其瘫痪或毁坏将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冲击”。
为此,如法炮制,再次援引《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实施新关税。
然而,对于畸高的财政赤字而言,所谓的关税收益不过是一场“杯水车薪”的徒劳算计。其真实的代价依旧是让民众承担成本。美国的业内人士再度疾呼,新一轮关税产生的成本压力或进一步传导至美国消费者。
美国商会此前已表明反对任何针对木材及其衍生产品加征关税,并指出新关税将增加美国企业的成本。美国媒体表示,现在美国人想换一套橱柜,不仅要花更多钱,还要等更长时间。
欧洲制药工业与协会联合会总干事纳塔莉·莫尔说,对药品征收关税会抬高成本,扰乱供应链,“阻碍患者获得救命药”。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阿伦·克塞尔海姆直言,关税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患者的征税”。
美政府声称,加征关税旨在保护美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冲击,推动企业将生产迁回美国。然而,实践早已证明,依靠加征关税推动制造业“回流”的效果微乎其微。
以制药业为例,新建工厂复杂且昂贵,需要经过多项监管程序和数年规划。波士顿大学凯斯特罗姆商学院副教授雷娜·康蒂指出,当新的制造工厂竣工时,本届美国政府任期或早已结束。
政策不明朗也让很多药企保持观望。目前,针对药品的加征关税措施中尚未提及仿制药,而仿制药在美国处方用药中占比达90%。美国政府既未说明已在美国设厂的药企是否会被豁免,也没有明确若企业只在美生产单一药品,相关豁免是否涵盖该企业在第三地生产的其他产品。
牛津经济研究院欧洲宏观负责人安赫尔·塔拉韦拉表示,具体情况还“远未明晰”。
新一轮关税政策出台之际,美国经济正面临着越发严重的内部失衡与分化。
穆迪分析显示,自疫情以来,美国的消费增长几乎完全来自最富有的家庭,而底层80%家庭的消费支出仅能勉强跟上通胀步伐。美国的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随着失业率缓慢攀升,就业增长急剧下降,工资增长已经放缓,特别是对低薪劳动者而言。”
而霸权逻辑下的关税墙,只能让美国经济遭受更多反噬,不但无益于提高生产力,还会加剧失衡与分化的局面。
频繁的政治闹剧与民生困境已然掀开了特朗普“美国优先”的遮羞布。关税政策的推出恰逢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停摆。经济的不确定性与政治体系的顽疾交织,推动着美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美国经济也将因此付出更多代价。
美国某家具企业高管阿林·舒尔茨提出了一连串问题,道出了美国业界的迷茫与痛楚。他问道:“对于相关企业而言,是继续推进产品计划,寄望情况好转,还是承认成本过高令产品失去竞争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说,“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搞保护主义没有出路”。
在不久的将来,当美国患者为药品支付更多金钱、购房者为橱柜承担更高费用时,这道“关税墙”的代价便会浮出水面。而它,不过是全球化遭遇逆流、供应链体系被迫重构所引发的经济困局中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