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却充满波澜的会晤: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出席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的特别会谈。表面上这是一次庆典,实则暗流涌动。中方通报中省略“欢迎”二字,峰会从计划的两天被压缩至短短24小时,所有商务活动被取消,透露出中欧关系的微妙紧张。更为关键的是,冯德莱恩抵京当天,特朗普政府突如其来宣布对欧盟征收15%关税,令欧盟寄希望于中国缓解贸易压力的策略落空,打击了欧盟的核心软肋。
回顾会谈前夕,欧盟在第十八轮对俄制裁中,将中国企业和银行列入黑名单,点燃了中方的强烈反弹。冯德莱恩虽然曾扬言“不解除稀土管制就取消访华”,但最终仍然如期赴京,暴露出欧盟面对中美两大巨头夹击时的战略困境。特朗普政府针对欧盟的关税政策精准施压,尤其对德国汽车产业造成巨大冲击,预计损失高达260亿欧元,这不仅暴露了欧盟经济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更是美国遏制欧盟经济崛起的典型手段。
在会谈中,冯德莱恩提出放宽稀土出口、切断中俄能源贸易等政治性要求,但中方明确指出,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绝不会在政治压力下让步。与此同时,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最高38%的高额关税,令双方贸易摩擦加剧;而中方也针对法国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贸易战的火花在这场“庆典”中不断碰撞。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车企约三分之一的销量依赖中国市场,法国锂电池产业75%的原材料来源于中国,这种相互依赖在现实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尽管如此,欧盟依然被迫在中美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既不愿完全倒向美国,也难以彻底拥抱中国。这种夹缝中的尴尬,正是当下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的缩影。
冯德莱恩离开北京时,欧盟既未能获得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支持,又不敢与美国彻底决裂,错失了与中国联手抗衡美国霸权的宝贵机会。此次会晤的成效有限,核心议题几无突破,仅达成了气候合作联合声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利益交织复杂,单边主义和零和博弈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
未来,中欧关系必须跳出传统地缘政治的框架,真正以合作共赢为导向,才能在多极世界格局中找到稳定的定位。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开放合作的立场,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欧盟若能超越短视的政治博弈,积极调整战略思维,才能在这场大国竞争中把握主动,走出一条自主而稳健的合作之路。北京这次会晤,是一次警醒,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下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