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新发布会一开场,雷军将焦点聚集到了自己:直接跳过小米16,将新机命名为小米17,现场频繁提及“iPhone”和“苹果”达37次。这种对手的直接陈述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因为在手机行业里,主动“对标”对手、毫不避讳,确实并不常见。
更引人注目的是产品定价。苹果的iPhone 17起价5999元,而小米也直接定下最高规格的小米17 Pro Max同样价格。有人调侃说这是在“硬刚”,也有人嘲讽说是在“模仿”。某科技网站进行了投票,结果显示超过70%的网友仍然选择了iPhone。质疑声越来越大,而雷军则不断解释:产品改名意在向世界展示,小米要挑战全球第一;产品配置得到了大幅升级,某些指标已经超越了iPhone。
雷军早就习惯了“围观”的生活状态。2013年12月12日,他与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一次年度经济颁奖晚宴上打下了10亿赌约——看五年内小米的营业额是否能超过格力。五年后,答案揭晓:小米没有赢得赌约,但口水仗却远未结束。
董明珠多次抨击雷军,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人才挖掘,她认为高薪挖人类似偷窃;核心技术,她认为小米只会依赖代工厂;股东回报,暗指某些企业家只关注股价上涨和自我包装。两家公司在空调和小家电市场进行着真刀真枪的竞争。小米凭借智能家居优势,在线空调销量攀升至前列,还在武汉建设智能家电工厂,明显挑战格力的地位。就连一款电风扇也引发了法律纠纷,格力起诉小米生态链公司侵犯专利并胜诉,紧张局势愈发加剧。
公司内部也饱受争议。在小米上市前夕向雷军发放了近100亿元的股权激励计划后,舆论哗然;公司回应称这是行业惯例,雷军也保证全部税后捐赠慈善。Logo更新也成为网络笑柄——虽然聘请了日本设计大师,但实际上只是将方形Logo的四个角稍微圆滑了一下,让网友直呼“只需一行CSS代码”。此外,他曾与华为的余承东就“汽车内是否需要手机支架”展开争论,甚至出现了一系列AI合成视频,让雷军口出脏话,难辨真伪。
尽管持续备受争议,雷军的另一面经常会刷新公众印象。在9月3日凌晨三点多,雷军受邀参加阅兵仪式,在同一画面中可以看到他站在“改革开放”主题彩车上,手持花束向人们挥手致意。早在6年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他也有过类似露面,如今再次受邀,民营企业家中能有这种待遇的寥寥无几。当这一画面传播到千家万户之时,“民营经济代表人物”的头衔也牢牢地戴在了他头上。
慈善捐赠记录也明朗可见。在2023年,他一次性向母校武汉大学捐赠了13亿元,专门用于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再加上小米基金会的捐赠,他个人以及基金会累计捐出的金额已经超过150亿。一旦这个数字曝光,之前有关“营销论”的争议顿时变得不再那么响亮。
将这些碎片组合在一起,我们会更好地理解这场“17”与“17”的竞争:在商业竞技场上,雷军通过意想不到的产品命名将焦点重新拉回国产品牌;在公共舞台上,作为受邀观礼者,他再次参与国家重大事务;在社会责任方面,他持续将财力投入到教育和科研。争议可能永无止境,但每当质疑升温时,总会有全新的场景出现,让人们重新评估这位创始人的边界。
格力和小米之间的空调市场竞争还未分出胜负,手机市场上的“Pro Max对Pro Max”较量刚刚开始,有关“挖人”、“专利”和“股权奖励”的讨论也还在持续。然而,长远来看,那个曾被董明珠嘲讽为“只擅长讲故事”的雷军,如今却通过实实在在的产品、投资和慈善行为,不断开拓更广阔的天地。舆论转变之快,下一个话题可能即将到来,但至少此刻,雷军以一个更具号召力的产品命名和国家级的亮相,为自己赢得了全新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