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国空军的王牌,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名字大概是威龙——歼?20。它像一位技术顶尖、光芒四射的超级明星,代表着最先进的空战能力和高端科技。
但如果把视角拉宽一点,从整体战备和空军建设的需要来看,真正最急需、大量装备的,可能并不是这位“明星”,而是更接地气、更能填坑的主力机型——歼?10C。为什么这样说?下面用通俗的比喻和几点说明清楚:
首先,打仗不是靠一个人“单挑”,而是靠体系配合、梯队建设。就像一支球队不能只有前锋,还要中场、后卫和门将。歼?20属于第五代、重型隐身战斗机,它的任务像“突击手”或“手术刀”:在战争初期用隐身和打击能力撕开对方防空网,打击关键目标。它技术含量高、造价贵、维护复杂,适合干难度最大、价值最高的活儿,但不适合用来做大量的常态巡逻和常规拦截。
而歼?10C是单发、中型的四代半战机,更像球队里的中场核心或多面手。它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航电系统,可以挂载多种空空导弹和精确制导武器,既能参与空中格斗,也能执行对地、对海精确打击,并且承担日常值班、巡逻和拦截任务。换句话说,歼?10C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性能足够好、用途很广、制造和维护相对经济,适合批量装备。
其次,从产能和性价比看,歼?10C有明显优势。现代战争也是消耗战,机队的补充速度和规模很重要。歼?10C的技术成熟、生产线稳定、供应链完善,能实现快速、大批量生产,短时间内把数量补上来,形成战时或平时都需要的规模效应。相比之下,歼?20受制于隐身材料、发动机等高端技术,产量受限,短期内不可能“海量”投放。
再从战略需求出发,歼?10C更适合应对我们周边常见的空中对手。当前周边国家普遍装备大量四代、四代半战机,用歼?20去应付这些“日常”的巡逻、拦截和对峙,既浪费隐身战机的使用寿命,也不符合成本效益。用歼?10C来执行这些任务,既能保持战术上的均势甚至优势,又能把歼?20留给真正需要它的高价值任务。
此外,歼?10C的多用途能力很强:它既能挂远程空空导弹争夺制空,也能挂精确制导炸弹、反辐射导弹对地对海打击,任务弹性大、适应性强,适合复杂、经常变化的作战环境。
最后要强调的是,歼?20和歼?10C并非“谁取代谁”的关系,而是互补、协同。歼?20是塔尖的尖刀,负责攻坚与突破;歼?10C则是塔身和塔基,为整支空军提供数量、覆盖和常态作战能力。只有两者配合,既有高端打击力量,又有庞大的主力群,空军的整体战斗力才能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