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战斗机采购往往像一场高风险的“相亲大会”:各方都想找到最匹配的“伴侣”,但预算、 地缘政治 和技术兼容性总会跳出来添乱。近日,印度尼西亚国防部发言人透露,印尼空军正将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生产的歼-10战斗机纳入研究对象,潜在采购规模高达42架。
这一消息虽仍停留在“内部探讨”阶段,却已引发广泛关注。毕竟,在印尼强化“努山塔拉三叉戟之盾”防务政策的背景下,选择一款可靠的4.5代战机来维护空域主权,绝非儿戏。但这笔“生意”究竟有多大可能落地?让我们结合最新情报,严谨剖析一番。
印尼的“购物清单”:为什么是歼-10?
印尼国防部发言人于2025年9月18日在雅加达强调,无论最终选择何种平台,都旨在保障国家领土主权和国民安全。这项兴趣源于印尼空军急需填补战力空缺:现有F-16机队老化,升级计划又卡在美国反对的“红线”上。根据小道消息,印尼财政部已额外批准16亿美元预算,专用于采购4.5代战斗机——这不是对已生效的42架法国“阵风”合同的增购,而是全新一笔“零花钱”。在这里,歼-10脱颖而出,作为一种潜在替代方案。
从性能上看,歼-10(尤其是升级版)具备优秀的机动性、先进的航电系统和多用途作战能力,能有效应对空中威胁。尴尬的是,用这16亿美元买美国F-15EX,只能勉强凑齐5-6架,感觉像去超市买牛排却只够买汉堡包;反观歼-10C,能轻松组建一个中等规模中队(18-24架),甚至接近完整中队配置。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印尼空军在“军贸淘宝”上发现了“买一送一”的好货——性价比高,交付周期短,且不受美国出口政策的“婆婆管制”。
然而,传闻中42架的规模可能并非全新机型,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的歼-10A二手货。这就需要大规模升级,,如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导弹接口,才能勉强达到4.5代标准。严谨地说,这种“翻新”方案虽经济实惠,但技术整合风险不小:印尼空军需评估与中国供应链的兼容性,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回音——毕竟,采购中国战机可能招致西方盟友的侧目。
竞争对手的“尴尬退场”:歼-10的相对优势明显。
印尼的备选方案并不少,但一个个都像喜剧里的“备胎”——看起来靠谱,实际一戳就破。
苏-35:曾有合同传闻,但美国制裁和俄罗斯供应链中断让它基本出局。想想看,买苏-35就像点外卖却等来“餐厅关门”的通知,印尼空军可没时间等。
KF-21:作为印尼参与联合开发的机型,本该是“自家孩子”,但Block 1版本不够成熟,真正出口级Block 2至少要等到2026年后。印尼现在急需战机填坑,等不起这“长跑”。
F-15EX或其他美系:预算限制下数量太少,且美国出口审批流程漫长,短期内难见影踪。升级自家F-16的计划更是一头栽在美国“否决墙”上。
相比之下,歼-10的“即插即用”属性更具吸引力。中国作为印尼的近邻贸易伙伴,物流和培训支持相对便利。更何况,中印尼军贸合作已有基础(如C-705导弹),这让歼-10采购的可能性从“纸上谈兵”转向“可操作”层面。印尼空军或许在想:与其等美国点头,不如直接“海淘”中国货——至少不会被“加关税”。印尼对42架歼-10的“真爱”,说到底还是被预算和性价比所吸引。
综合分析,印尼采购歼-10A的可能性约为60%-70%。积极因素包括预算到位、战略需求匹配和中国出口意愿强(中方近年来积极推广歼-10出口版,如巴基斯坦的J-10CE)。但需警惕“三关”:
第一,二手歼-10A升级成本和时间是否可控?印尼空军需进行严苛测试,确保与现有“阵风”和F-16机队的互操作性。
第二,在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下,印尼需平衡中美关系。采购中国战机可能影响与澳美日的联合演习,但印尼的“非结盟”传统或能缓冲压力。
第三,16亿美元虽不少,但若升级费用超支,或需额外融资。传闻中的42架规模更像是“最大愿景”,实际可能缩水至20-30架。
如果印尼空军在短期内提交正式方案,国防部“等待”姿态或转为行动。否则,这可能只是“烽火问鼎计划”中的一出“试探戏”——热闹一阵子,却无疾而终。
总之,印尼空军对歼-10的兴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现实需求的产物。这就像抠脚大汉在约会App上刷到“高颜值、低门槛”的对象:心动是真,但最终下单还得看“验货报告”。在5.7空战之后,印尼的选择将考验其战略智慧——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