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詹钰叶
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陆续启动开放申赎。成立三个月来,绝大多数基金的净值上涨,收益出现一定分化。其中景顺长城成长同行混合、嘉实成长共赢混合A等3只产品收益率超过40%,有3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收益为负。业内认为,浮动费率机制的深化将推动管理人从规模导向转向业绩导向,后续可能进一步拓展至债券类基金,固收+类产品或是优先发展对象。
成立以来收益率超10%的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数据来源同花顺)
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成立日期在6月6日-7月23日之间,近期陆续启动开放申赎。总体来看,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收益向好,平均收益率接近13%,首尾业绩相差近45个百分点。据同花顺数据,华商致远回报混合A、景顺长城成长同行混合、嘉实成长共赢混合A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42.72%、42.41%与40.27%;信澳优势行业混合A与易方达成长进取混合A收益率均超过30%,分别为34.84%与31.79%。此外,工银泓裕回报混合、富国均衡配置混合A、银华成长智选混合A等6只产品成立以来的收益率超过10%。目前有3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成立以来的收益为负,净值跌幅在0.94%-1.94%不等。
中国证监会在今年5月上旬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旨在建立与基金业绩挂钩的收费机制,强化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其创设体现了鼓励长期持有与基金费率与业绩深度绑定的双重导向:产品管理费率将由投资者对产品的持有期限与产品业绩表现综合决定,且管理费的升档幅度明显小于降档幅度;产品各自跟踪的业绩基准略有不同,但均对标主流宽基指数,整体呈现“A股+港股+债券”配置结构。业内认为,新型浮动费率基金的诞生标志着公募行业费率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是探索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核心举措。
晨星中国指出,浮动费率基金的高运营门槛与高投研要求,对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挑战,大中型公司凭借资源储备与能力积累,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从具体机制来看,2025年发行的浮动费率产品在两个维度实现突破:其一是基金相对于业绩基准的超额收益在费率机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能更准确地反映管理人的主动管理能力;其二是新型浮动费率基金的运作模式转向开放式运作,让应急赎回成为可能,同时通过费率规则引导长期持有,兼顾流动性与长期投资导向。整体来看,2025年新一轮浮动费率基金的发行具有重要意义。对投资者而言,不仅通过多元化的产品类型获得了更多契合自身投资需求的选择,更可通过灵活的浮动费率机制降低投资成本。浮动费率机制的深化推动管理人从规模导向转向业绩导向,促使管理人更专注于长期投资能力的提升,避免短期投机行为,进而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居民财富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本次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产品创设体现了鼓励长期持有与基金费率与业绩深度绑定的双重导向,也标志着基金行业对收费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迈出全新篇章。过去两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费率压降卓有成效,行业内各类型基金产品加权管理费率较2022年末水平大幅下行;但对比海外市场,他认为我国基金行业费率仍有更大的下行空间,也提示后续对于费率改革和产品创新的实践仍未结束。展望未来,对于新型浮动费率基金的创设,他认为,管理人后续可进一步拓展至债券类基金,固收+类产品或是优先发展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