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黄岩岛海域再次出现紧张局势。菲律宾多艘公务船闯入中国领海,其中一艘甚至故意冲撞中国海警船,最终在中方果断执法下,菲方船员举白旗投降。这一事件发生在中方宣布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到一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指出,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任何侵闯行为都触碰中方底线,菲律宾此次挑衅是局势紧张的根源,中方依法维护主权和海洋权益,无可非议。
背景更复杂。菲律宾国内连日洪灾,多地防洪工程腐败问题被揭露,民怨积累。数千名抗议者冲进政府办公室和承包商公司,投掷烂蔬菜和水泥浆,举着“贪污”“下台”的标语,高喊要求总统马科斯负责。审计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防洪工程开支近5450亿比索,其中约20%被分配给15家承包商,而实际工程存在大量“幽灵工程”和伪造文件。部分承包商透露,需要向公共工程部官员支付10%至25%的“预付佣金”才能中标。
马科斯的表弟、众议院议长罗穆亚尔德斯的资产在三年内从2亿比索飙升至30亿比索,引发舆论强烈关注。面对民愤,马科斯先在媒体上打“感情牌”,随后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倒查过去十年的基础设施项目,对涉嫌腐败官员和承包商提出刑事追诉。最新消息显示,公共工程部24名官员及4家建筑公司已被起诉,但最大的责任人是否会被追究尚无定论。
民众的不满可能持续,局势仍不稳定。正是在这种国内压力背景下,黄岩岛事件升级。菲律宾明显意在借挑衅中国转移国内矛盾,同时向美国展示其作为“战略前沿”的价值。中方采取坚决执法行动并发表声明,强调黄岩岛纳入中国法律治理体系,核心区和实验区明确划定,任何渔船作业和公务船活动都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挑衅空间大幅压缩。
美国在事件中的角色有限。菲律宾呼吁美国介入,强调“美国领导角色不可替代”,但美方主要是展示存在感,并不意味着会与中国开火。事件发生前,中国国防部长董军与美国防长赫格塞思视频通话,明确台湾地区和南海为中国核心利益,美国回应“无意开火”,但声称维护亚太利益。这段对话划定中美在区域博弈的边界,也让菲律宾高调挑衅的空间受限。
从军事和战略角度看,中方快速果断应对显示出海上执法能力和实际控制能力的增强。面对多方向、多艘公务船入侵,海警能够迅速控制局面,并迫使对方投降,充分说明黄岩岛的管控体系已形成法治化、制度化模式。菲律宾无论在军力还是政治外交上,都难以撼动这种实际控制,依赖美国支援的策略在关键时刻作用有限。
黄岩岛事件反映三点:菲律宾国内政治危机推动外部挑衅,中方在黄岩岛的实际控制和法律管辖稳固,美国虽声援菲律宾,但不具备与中国正面冲突的意愿。短期内黄岩岛仍是中菲博弈焦点,美国可能继续刷存在感,但大局清晰:中国在黄岩岛的主权管控既有实力支撑,也有法律保障,菲律宾依靠外援翻盘难度极大。
南海局势复杂,但黄岩岛大局已定。中国以实力和制度化管控回应挑衅,菲律宾投降的事实说明,挑战中方决心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任何外部干预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中国有足够耐心和能力,一步步稳固黄岩岛局势,菲律宾内部火药桶的存在,只会让局势更复杂,最终仍需面对中方设下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