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詹钰叶
近来市场赚钱效应明显增强,基金发行市场也出现升温,十余只产品宣布于本月提前结募。权益新发基金占主导,“吸金”规模占比提高。业内认为内外部宏观环境均利好权益市场,建议采取哑铃配置策略。
据同花顺数据,至记者发稿时为止,今年以来有1027只新基金宣布成立,合计发行规模为7490.15亿元。其中,新成立的股票型基金有577只,较去年同期增长99.65%;合计发行规模为2848亿元,增长264.81%,占同期新发基金规模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不到10%提升到38.02%。混合型基金成立183只,同比减少1只;发行规模为895.58亿元,增长75.84%,占比从6.47%提升至11.96%。41只FOF合计发行376.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1.85%与210.19%;尽管QDII发行数量减少至11只,不过发行规模增长了22%至51.39亿元。债券型基金新发数量与规模均同比下滑,198只债券型基金合计发行3227.78亿元,减少近50%。
数据还显示,今年以来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有198只,同比增长3只;发行规模为918亿元,同比增长77.14%,占比从6.59%提升至12.26%。指数型基金成立了606只,同比大增近80%;发行规模为4074.19亿元,同比增长近33%,占比从近39%提升至54.39%。
因发行市场火热,不少基金宣布提前结募。港股通创新药ETF南方9月9日公告称,该基金原定募集日期为2025年9月3日至9月12日,为了更好地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其募集截止日提前至9月9日。此外,西藏东财基金旗下的创业板综指增强ETF、华安基金旗下港股通生物科技ETF等十余只产品也均在本月宣布提前结募。
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323只新基金调整募集期,其中多达251只新基金提前结募。从基金类型上看,提前结募的新基金中,有52只为主动权益类产品,125只为被动指数型基金。目前近百只新基金正在发行中,还有38只新基金已定档本月启动发行。
业内人士认为,权益类基金发行升温,与近期市场回暖、权益资产吸引力提升有一定关系,投资者入市意愿也有所增强。近期,高盛、汇丰等多家外资投行也密集发声,一致看好中国股市的持续上涨趋势,并同步上调了中国股市的目标位。
展望未来,博时基金认为,内外部宏观环境均利好权益市场,预计指数回调幅度或有限,仍有结构性机会。结构方面,投资者要做好“高切低”,把握估值相对低位但基本面预期有变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