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欧盟和美国的贸易交锋再次成为舆论场上的主角。特朗普这次没有藏着掖着,直接把刀架在欧盟的脖子上,逼着后者“加班加点”立法,准备取消对美所有工业品关税。要说这剧情跌宕起伏,其实全程明牌——谁弱谁让步,谁强谁主导,欧美之间的实力差距在贸易谈判桌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朗普一边在自家社交平台上炮轰欧美数字监管和数字税是“针对美国科技公司”,一边放出狠话:要是你们不撤销这些“歧视性措施”,美国就对你们出口的商品下狠手,加高关税,甚至断你们的芯片、技术供应。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罕见地向内部释放风声,考虑对欧盟负责数字监管的官员实施签证制裁。讽刺的是,欧盟这边的回应极其软弱,不仅主席冯德莱恩亲自下场为协议“站台”,还在欧洲媒体上反复给自己辩解,说这是“强有力但不完美的协议”,是为“稳定和可预测”而作出的选择。
外人看着都觉得不可思议,欧盟真甘心做“提款机”和“受气包”?要知道,协议内容摆在那儿:欧盟准备取消对美国所有工业品的关税,还要对美国部分海产品和农产品降税,换取美国将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从27.5%降到15%。
但美方明确表态,只有等欧盟在本月底前完成全部立法,美国才会兑现承诺,这15%的关税还会“追溯”到8月1日。欧盟甚至选择跳过平时最重视的“影响评估”程序,火速推进立法。德国、法国等主要成员国的产业界和政府官员集体不满,但谁都阻挡不了这台被特朗普驱使的“让步机”。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德国工商总会、法国政府高层的声音很有代表性。有人公开质问,为什么欧盟出口到美国的钢铁和铝要被征收高达50%的关税,而美国出口到欧盟却要享受零关税待遇?德国的对外投资、产业链外流、能源依赖、资本净流出都是明摆着的问题。
欧盟企业已经不敢奢望和美国平等谈判,只求能在关键产业上多留一点喘息空间。现实却是,美国一句话就能让欧洲企业家们瑟瑟发抖,甚至甘愿接受一份明显对自己不利的协议。这种局面,放在历史上只怕也是罕见。
美国的筹码其实很简单:关税、数字监管、出口管制和“制度威慑”。特朗普一贯奉行“美国优先”,把欧盟逼进墙角。欧盟此前在数字服务法、数字市场法上努力想维护所谓“主权”,对美国科技巨头加强监管,但特朗普借题发挥,指控欧盟是在“专门针对美国企业”,放行中国企业。
美国的逻辑也很直接:只要你敢在数字经济领域动我们的奶酪,我们就用贸易、技术、资本大棒把你打回去。欧盟内部虽然有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副主席里韦拉等人高喊“要有勇气”,甚至声称必要时可以放弃协议、考虑对美国科技公司反击,但到了真刀真枪的节点,欧洲议会和欧盟各国的分歧就暴露无遗。
表面上,这场协议是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平等协商”,实际上权力天平早已一边倒。美国的贸易协议框架里,19个要点涵盖了农产品、汽车、飞机、芯片、能源、环保、网络安全、数字贸易等几乎所有敏感领域。
欧盟最想保住的汽车出口,依赖美国市场的程度远超外界想象。2024年,欧洲汽车制造商对美出口总价值384亿欧元,德国占比最高。美国设置的高额关税对欧盟汽车产业就是釜底抽薪。欧盟的资本、产业、技术、金融、能源全方位对美依赖,谈判桌上就只能被动挨打。
更有意思的是,欧美这场博弈根本不是一时一地的“利益交换”,而是几乎所有主权、产业、科技、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的系统性权力重分配。美国银行、基金巨头控制着欧洲的投资与资本流向,欧元在对外结算中被美元压得喘不过气。德国企业资本净流出高达6500亿欧元,大量欧洲公司选择在美设厂、产业链转移。美国用金融、科技、市场三个武器,把欧洲吸成了自己的“供血袋”。欧盟高层嘴上说要追求稳定,实际上就是在帮对方“续命”。
从议会到产业界,反对声音一直没停。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致信冯德莱恩,痛批美方对欧洲机械设备征收高达50%的关税,要求欧盟能据理力争,争取美国减免钢铝、机械设备关税。法国政府内部也有官员透露,马克龙已经明确要求关注美欧科技领域巨额逆差,准备和德国总理默茨讨论应对策略。
可惜,这些反对多半只是“口头勇气”,在欧盟委员会推进让步法案时,鲜有人能真正站到前台去“硬刚”特朗普。反胁迫工具法案至今没有实质进展,欧盟成员国之间分歧严重,德国怕丢汽车,法国担心科技,东欧则乐于亲美。
有人说欧盟是在为“稳定和可预测”而妥协,但看看现实,所谓的“协议”其实就是美国单方面收割,欧洲自己要反复做心理建设。美国随时可以用数字监管、出口管制、关税威胁把协议撕碎,欧盟则只能被动等待下一轮收割。欧洲新闻网的评论一针见血:这份协议根本不具约束力,特朗普可以随时反悔,“贸易战还远未结束,只是在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