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早期形态主要是贝类货币。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钱币的主要形式就是金属货币。中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
钱币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钱币包括主币和辅币,以及货币文化的衍生物。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嬴秦。古代铸造钱币方法比较粗放,原始的钱币与工具钱同形状,后来逐渐脱离,具有自己的特点。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同时发行人民币。
道光通宝铸于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年),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国内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农民困苦,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外部西方列强以鸦片贸易为突破口,大量鸦片流入中国,致使白银外流,年均外流达 500 - 600 万两 ,造成银贵钱贱,传统的银钱复本位制受到严重冲击,货币市场陷入混乱。为维持经济秩序、应对财政危机,清政府继续沿用前朝的铸币体系,在中央设立宝泉、宝源两大钱局,同时要求各地钱局如宝直局、宝苏局、宝浙局等开炉铸造道光通宝。但受社会动荡影响,铸币原料供应不稳定,各地钱局管理不善,不同钱局铸造的道光通宝在质量和工艺上参差不齐 。
其铸造工艺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先制作母钱,由工匠用优质铜料精心雕刻,要求钱文、形制清晰规整;再用母钱翻制砂型,倒入熔化的铜液,冷却凝固后取出铸件,进行清理、打磨等加工。但当时国力衰退,铜料供应不足,部分铸钱局为节省成本,在铜液中掺杂铅、锡等金属,导致钱币质量不一。同时,私铸现象泛滥,私铸币质量低劣,扰乱了货币市场秩序。
艺术点评:
此藏品沿用外圆内方的经典样式,承载 “天圆地方” 的传统宇宙观。正面“道光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字体规整,部分版别在字体风格上略有差异,展现出书法艺术的多样性;钱背是记有宝局二十名的满文。道光通宝不仅是一种货币,更是晚清社会的缩影,从铸造工艺到版别差异,从文化内涵到收藏价值,都展现出独特魅力,其铸造和流通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风貌,对研究中国货币制度演变和晚清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