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要我们的货,那我们就卖给中国!”——这是印度方面在面对川普政府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时抛出的回应。乍一看,这种所谓的“印式自信”令人忍俊不禁,但细细一想,却只让人觉得不切实际。
这期内容写于8月27日,也就是川普签署的行政令正式生效的当天。根据这份行政令,美国政府以印度持续大量采购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商品直接征收50%的关税。这无疑是一次重拳出击,彻底打乱了印度出口商的既有格局。面对这种压力,印度并没有选择低头,而是高调宣布要寻找新的市场,尤其是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极大兴趣。
根据路透社和《今日印度》的报道,8月26日,印度商业和工业部的一位匿名官员公开表示,莫迪政府对即将爆发的美印关税战已经不抱任何幻想。为了减少冲击,他们计划通过财政补贴帮助本国出口商渡过难关,并积极引导他们开拓包括中国、中东、拉美在内的全球南方市场。问题是,这种算盘真能打得响吗?印度能否真的在中国市场上填补被美国市场掐掉的份额?答案很明确:不可能。
先看数据。今年前7个月,中印双边贸易额约79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印出口高达695.41亿美元,同比增长14.5%;而印度对华出口只有95.84亿美元,同比增长区区0.7%。这意味着我们是印度的超级逆差国,他们对我们的商品需求巨大,而我们对印度的需求极其有限。更要命的是,印度出口中国的产品以原材料、农产品、化学品为主,附加值不高,几乎没有不可替代性;相比之下,中国出口印度的产品则涵盖电子设备、工业机械、化工制品等高技术产业链核心物资,形成了压倒性的差距。换句话说,中印贸易结构根本不对等,中国完全没有动力去大量进口印度的产品。
再看看美印的情况,就完全相反了。今年前7个月,美印贸易总额超过881亿美元,美国对印出口281.05亿美元,印度对美出口600.19亿美元,且增速高达24.2%。美国是印度极少数的“超级顺差国”,更是印度最大、最关键的顺差来源。美国市场需要印度的纺织品、珠宝、海产品、药品和光伏制品,而这些正好是印度能够稳定供应的领域。如今川普一纸关税令,把印度赖以生存的“拳头商品”生生掐断出口,这对印度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问题在于,这些印度商品在中国并没有市场。比如光伏面板,中国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印度若真想把光伏面板推销到中国来,那几乎等于在沙漠里推销沙子,几乎没有可能。更别提印度的农产品、基础化工品,中国市场要么早已饱和,要么早就有更高质量、更具性价比的替代来源。
更现实的一点是,贸易始终是双向的。如果印度要强行把商品卖进中国市场,那也意味着要为中国制造敞开大门。然而在中国产品的冲击下,本就脆弱的印度产业链恐怕会瞬间崩溃。考虑到印度长期奉行“许进不许出”的保护主义政策,莫迪政府显然不会真正放开市场让中国商品自由进入。因此,“开拓中国市场”更像是一句外交辞令,缺乏真正落地的可能。
既然明知不可能,印度为何还要释放这样的信号?答案其实很简单:借势。莫迪此举无非是希望在即将与川普的博弈中增加筹码,以中国市场为谈判背景,试图对冲美国的压力。据《印度时报》报道,川普近期多次主动联系莫迪,试图讨论俄印能源贸易和关税问题,但莫迪一概未接,这既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不满,也是一种故意摆出的强硬姿态。
然而,印度想象的“中国解救论”根本不成立。印度出口商品的质量与结构,决定了它们无法在中国找到足够大的替代市场。一个连代工苹果手机都能曝出“大肠杆菌超标”新闻的国家,还指望能依靠出口到中国弥补美国市场的缺口?与其说这是贸易战略,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安慰。结论很明确:印度想在中国找回美国市场丢掉的份额,绝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