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指挥部遭重创
俄军近日正式对顿涅茨克州乌军最后一道防线展开大规模攻势,目标直指斯拉维扬斯克与克拉马托尔斯克这对战略要地的“双子城”。在行动伊始,俄罗斯空天军与无人机部队发起了一场连夜突袭。大批FAB滑翔制导炸弹与“天狼星”远程巡飞弹连续实施饱和打击,仅针对乌军第156独立旅指挥部就至少命中了四十余次。与此同时,苏梅州科诺托普地区也未能幸免,俄军动用十架“天竺葵-2”远程爆炸无人机,对乌军第92突击旅的驻地展开了猛烈轰炸。
在顿涅茨克州中部的红军城和顿河君士坦丁罗夫卡一线,俄军与乌军展开激烈交战。整个前线几乎都笼罩在俄军“卢比孔”无人机支队的阴影之下。这支部队被称为俄军最精锐的无人机力量,拥有约六千名技术过硬的操控人员。其战术手段多变,尤其以重型无人机搭载长达十五公里的光纤控制系统见长,能够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精准打击。俄方集中打击乌军城区两翼的重武器与车辆,切断其补给线的同时摧毁装甲力量,从而迫使守军逐渐失去战斗能力,被迫撤退。
在红军城的战场上,俄军无人机不仅负责打击坦克和装甲车,还兼顾布设地雷、运送武器弹药与医疗物资。这样的多功能作战方式让乌军难以应对。几日前曾在红军城开炮轰击俄军的那辆豹2A4主战坦克,也已经被俄军锁定。俄军利用多架次FPV自杀式无人机在市中心街道与普希金街交汇处对其发动集群攻击,直接引爆了弹药舱,整辆坦克被瞬间摧毁。即便是被寄予厚望的豹2系列坦克,在密集的无人机袭击下也显得脆弱不堪。
从2024年8月至今的一年时间里,卢比孔无人机支队累计摧毁了数千台乌军装备与无人机,并造成乌军大量人员伤亡。俄方称,他们正在系统性地剥夺乌军的“眼睛”和“获胜的希望”。面对无人机的持续打击,乌克兰空军试图展开反击。一架波兰版本的米格-29战机携带法国制造的“锤子”炸弹,对俄军阵地实施空袭。然而这架战机在返航降落时坠毁,飞行员谢尔盖·邦达尔少校不幸遇难。随着战损加剧,乌克兰米格-29库存几近枯竭,尽管波兰、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已将部分战机转交给乌军,但仍难以满足需求。
在顿涅茨克南部,俄军同样展开攻势,形成犹如铁钳般的合围态势。在大诺沃西尔卡以西地区,俄军第5集团军与第36集团军协同作战,持续发动冲击。尖刀力量——第5坦克旅与第336海军陆战旅在沃罗内村方向成功撕开缺口。尽管乌军投入了第225突击团的一个营拼死反扑,双方反复争夺,战斗惨烈,但最终俄军仍牢牢控制住了这一关键节点。
---
战争的本质:工业与消耗的对抗
俄乌战争持续至今,已经逐渐演变为工业实力的较量。俄军虽然在战术上展现了强大的无人机与炮火运用能力,但却难以发动大规模歼灭战。原因在于,若集中大规模部队行动,很容易被卫星侦察发现并遭到远程火力打击。因此,俄军更多依赖小规模机动作战单元,以步兵小组相互侦察配合,随后迅速呼叫炮火与FPV无人机实施精确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逐渐成为双方军工产能的对拼。北约秘书长吕特公开表示,俄罗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其军事实力。俄方军工体系正加速运转,每年计划生产约1500辆坦克、3000辆装甲车,以及数百枚“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在全力扩充产能。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德国军工巨头莱茵金属正在下萨克森州下吕斯市建设西方最大的炮弹工厂。该厂已产出首批炮弹,今年预计生产2.5万发,2026年则提升至14万发,而到2027年之后更计划保持年产35万发155毫米炮弹的规模。如此庞大的产能,预示着战争在未来数年仍将持续高强度消耗。
虽然俄罗斯有望控制乌东四州大部分领土,但要彻底掌控整个乌克兰却几乎不可能。历史经验表明,哈尔科夫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正如二战时期苏德双方围绕哈尔科夫反复鏖战,而非集中于红军城或托列茨克一带,原因就在于哈尔科夫是掌控整个乌东地区的关键枢纽。俄军在基辅与哈尔科夫两度受挫,使得战争格局逐渐固化为消耗战。可以预见,在普京时代,俄方恐怕难以完全“解决乌克兰问题”,而这场战争仍将持续拉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