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基斯坦空军发布的一段歼-10CE战斗机座舱揭秘视频迅速在军迷圈内引发热议。画面中,这款由中国研制的先进战机彻底告别了传统的机械仪表,而是采用“一平三下”的全玻璃化座舱布局,将空战数据、飞机状态、航电信息等直观呈现在飞行员眼前。对于关注中国战机发展的观察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座舱细节的公开展示,更揭示了歼-10CE打动巴基斯坦空军的重要原因:一套高效、直观、实用的显控系统,往往比单纯的纸面性能更能体现一款战机在实战中的价值。
座舱的显控系统堪称飞行员与战机的“桥梁”,它的设计直接关系到飞行员的反应速度、操控精度,甚至决定任务成败。所谓的“全玻璃化”座舱,本质是用电子显示器全面取代机械仪表,通过计算机整合航电数据,使复杂的空战信息清晰化、直观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第四代战斗机进入转型阶段,航电复杂度大幅提升,对信息化座舱的需求迫切增加。
进入80年代后,随着航空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四代机普遍具备多用途、多任务的特点,机动性和作战环境的复杂度同步提高。为满足需求,座舱广泛采用电子显示设备,通过计算机控制和多路数据总线传输,将平视显示器(HUD)与多功能显示器(MFD)整合为系统整体,既能灵活切换显示内容,又能在关键时刻一屏多用,显著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以平视显示器为例,它能保证飞行员在起降、格斗等关键环节中保持平视,不必频繁低头查看仪表;而多功能显示器则整合了传统机械仪表的多项功能,不仅简化了座舱布局,还能在战场上提供辅助决策信息,有效降低人为失误风险。结合电传飞控和“手不离杆”(HOTAS)等技术,飞行员的操作效率得到巨大提升,这也是四代机的重要特征之一。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四代机代表,歼-10系列自诞生起便高度重视显控系统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早期的歼-10A采用“一平三下”布局:顶部为折射式平视显示器,下方依次是正前方控制面板和左右、中三块多功能显示器,驾驶杆居中布置,初步实现了玻璃化的跨越。
歼-10B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折射式平显升级为全息衍射平显,视场范围更大,画面更加清晰;多功能显示器尺寸扩大为20.3×30.5厘米,形状由正方形变为长方形,并调整到仪表板两侧和下部,更大的显示面积减轻了飞行员的视觉负担,减少了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发展到歼-10C(出口型号为歼-10CE),显控系统再次实现“细节制胜”的提升。衍射平显性能大幅增强,并可与头盔显示器(HMD)无缝衔接。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苍蝇盔”正是中国研制的第二代先进头盔显示器,性能可与美军JHMCS系统媲美,让飞行员实现“看哪打哪”,以眼神直接锁定敌机。
值得一提的是,正前方控制面板新增了一块小型显示屏,用于航点设置、数据输入及平显模式调整。这一小小改进有效解决了飞行员在执行任务中需多步操作的痛点,如今只需通过这块屏幕即可快速完成,大幅缩短操作时间并降低出错率。
从功能分区看,歼-10CE的左侧显示器主要负责飞机与武器状态,右侧用于显示飞行数据和地平信息,下方的大屏幕则显示雷达与数据链态势图。这样的布局让飞行员能够迅速获取全局信息,态势感知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从现有水准来看,歼-10C的显控系统已经完全满足现代空战需求。但针对海外用户的个性化偏好,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一是采用超大一体化显示屏,整合多个功能,进一步简化操作,但成本也随之上升;二是将操纵杆从中置改为侧杆设计,腾出更多空间,改善视野和操作环境。这些调整更可能应用于出口型号,而非解放军自用版本。
纵观歼-10系列的发展,从歼-10A的初步玻璃化,到歼-10C的全面升级,再到歼-10CE在国际市场上力压“阵风”的表现,其背后体现的是中国航空电子技术的持续突破与积累。而随着歼-16采用一体化大屏、歼-20的隐身座舱设计、歼-35的舰载适配方案,中国新一代战机显控系统正在不断刷新行业标准。
这不仅标志着战斗机座舱系统的迭代升级,更是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真实写照。每一次屏幕的优化、每一个细节的打磨,都蕴含着中国军工坚持实战导向的理念,也让世界愈发清楚地看到了中国战机在技术与战力上的硬核实力。
本篇改写后全文约 53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