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特朗普政府曾通过加征关税威胁全球,挥舞关税“大棒”,到处给各国施压,场面一度显得气势磅礴,简直就是“砰砰”作响的炮火。然而,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效力呢?其实,答案并不如预期的那样。拿印度来说,在莫迪访问中国之前,印度就曾对外宣示:“我们不屈服。”
就在不久前,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指责印度“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而对印度的进口商品加征了25%的额外关税。这笔新增关税,实在是个不容忽视的数字,加上之前就已有的25%的关税,印度输美商品的总关税立刻飙升至50%。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印度成为了美国在亚洲地区面临的最重关税的贸易伙伴。美国这一“狠招”,意图明显——通过关税达到多个目标。
一方面,美国意图通过加税来强迫印度市场更多地为美国商品开道,尤其是逼迫在印度的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企业,将生产基地从印度迁回美国,从而推进特朗普标榜的“美国优先”政策。另一方面,美国的关税策略还在试图削弱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目的显然是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为自己赢得地位。此外,这个关税威胁还带有“示范效应”,让其他国家在与美国打交道时乖乖服从。
然而,印度显然不是一个容易屈服的对手。面对美国的多重压力,印度政府迅速作出回应,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指责美国的加税行为“不公平、不正当、不合理”,并坚决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护国家利益。印度方面还明确指出,进口俄罗斯石油完全是出于市场需求和保障能源安全的考虑。由此可以看出,印度并不打算向美国低头。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国内掀起了一股反美情绪,呼吁抵制美国商品的声音此起彼伏。莫迪的商业伙伴们和支持者纷纷号召民众抵制美国品牌。莫迪本人也在公开场合呼吁支持本土经济发展,甚至与其政党“民族觉醒组织”合作,采取实际行动推进“本土优先”的战略。尽管美国企业在印度的销售量目前未出现大规模下降,但这一波抵制浪潮的兴起,无疑给未来美国在印度的市场布局带来了不小的变数。
实际上,美印之间的贸易谈判早已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两国举行了多轮谈判,但印度一直拒绝在农业和乳业领域给予美国所要求的关税优惠。印度为何如此坚持呢?因为农业、乳业和汽车等产业,正是印度当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所在。如果印度让步,美国的要求无疑将使其在全球贸易中处于不利位置,印度政府自然无法接受。再加上美国一直对印度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感到不满,特别是印度长期从俄罗斯采购武器和能源,这次25%的关税加征,实则是美国给印度开出的“罚单”。
这两大核心问题让美印贸易谈判陷入了僵局,双方互不相让。其实,从长远来看,美印之间的矛盾暴露出了“美国优先”与“印度优先”之间的深层结构性冲突。美国希望通过加关税的手段,促使制造业回流,但这一策略显然与印度的“印度制造”国策背道而驰。特朗普曾多次公开批评印度的制造业政策,并要求苹果等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带回美国。然而,印度政府却希望通过“印度制造”计划,推动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强国,成为超级大国的梦想。两国的目标相互冲突,难免产生摩擦。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指出,美国对印度加征50%的关税,可能会对印度的制造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面对美国的高关税压力,印度并没有坐以待毙。政府鼓励国内企业加大对“国货战略”的支持,考虑为出口商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而且,印度并不是孤军奋战。近日,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国际法教授、金砖国家研究小组协调人保罗·博尔巴·卡塞利亚指出,美国的关税政策正在破坏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金砖国家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美国政策带来的挑战。
金砖11国的态度非常明确——一些国家因遭遇美国类似的关税打压,而另一些则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决心不允许美国在国际贸易规则上肆意妄为。这些国家的联合反应,无疑给美国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总的来看,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在印度并没有奏效。印度不仅没有低头,反而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联合其他国家展开反击。若美国继续依赖关税这一手段,逼迫各国屈服,那么恐怕得重新评估这一策略的效果。全球格局变化迅速,美国的贸易霸凌行为最终可能会把自己推向何种境地,我们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