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理财资金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进军港股市场,这一趋势背后折射出资管行业在低利率环境下的战略转型。随着传统固收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行,银行理财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具成长潜力的权益市场,港股IPO基石投资成为其重要突破口。
理财公司港股投资布局加速
银行理财公司参与港股IPO的步伐明显提速。工银理财和中邮理财作为基石投资者,分别获配三花智控2000万美元投资份额。该股自上市以来表现亮眼,股价较发行价累计上涨超过30%,为理财资金带来可观收益。
中邮理财在港股基石投资领域表现尤为活跃。继去年9月参与美的集团港股IPO后,今年又相继参与宁德时代和三花智控等项目。工银理财则在成功投资三花智控后,进一步参与国内椰子水企业IFBH的港股IPO,获得约400万美元的"基石+锚定"投资份额。
这些理财公司的投资重点主要聚焦新能源、科技、新消费等新兴领域。港股市场汇聚超过60%的中国新经济龙头企业,为理财资金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标的。上半年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均在20%左右,港股成为全球表现领先的主要市场之一。
A股市场同样迎来理财资金的积极参与。光大理财成为首家参与IPO网下"打新"的银行理财公司,随后宁银理财也成功入围多只新股配售名单。这些机构的参与为资本市场注入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多重因素推动资金南下
政策层面的支持为理财资金入市提供了重要保障。相关政策明确允许银行理财资金参与新股申购和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参与新股申购等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这些制度安排彻底打通了理财资金直接参与网下"打新"的制度梗阻。
低利率环境成为推动理财资金寻求新投资渠道的重要动力。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从2023年的2.94%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12%,降幅达0.82个百分点。传统固收策略面临显著约束,理财公司亟待通过"固收+"策略拓展收益来源。
港股市场的制度优势也吸引着理财资金的关注。基石投资制度为拟IPO企业提供积极推动作用,知名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能够为企业上市提供信用背书。引入基石投资者的企业往往能获得较高的IPO认购倍数,发行进程更加顺利。
理财公司自身的资金特性与基石投资的锁定期要求相匹配。银行理财具备与6至12个月锁定期相匹配的中长期资金特性,使其能够在市场低位介入优质IPO标的,实现资本增值与资产配置优化。这种天然的期限匹配为理财资金参与基石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