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薇
8月20日,港交所官网显示,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斑马智行”)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斑马智行主要面向汽车和交通行业提供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数字交通解决方案。斑马智行港股IPO申报稿显示,“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4年收入计算,我们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货商,同时根据同一数据源,按解决方案搭载量计算亦排名第一。”
另外,斑马智行在申报稿中表示,“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我们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全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的第三方供货商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将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车载平台服务这三大智能汽车核心体验支柱无缝整合为统一解决方案的企业。”
“背靠”阿里,充分发挥生态协同效应
根据公告显示,阿里巴巴目前持有斑马智行约44.72%的股份,分拆完成后预计持股比例将降至超过30%,斑马智行将不再纳入阿里巴巴合并报表范围,但仍是其重要的关联公司。这一股权架构调整,既保持了阿里巴巴对斑马智行的战略影响力,又赋予了后者更大的独立发展空间。
斑马智行成立于2015年,由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共同发起设立的互联网汽车基金投资成立。公司依托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双重背景,融合了深厚的产业与互联网基因。其融资历程吸引了包括国投招商、云锋基金等财务投资人,以及中国人寿等“国家队”资本的参与。
目前,斑马智行已成为中国领先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商,其独立上市具有多重意义。对阿里巴巴而言,这次分拆是其生态系统战略的重要落子,既实现了对投资价值的释放,又保持了生态协同效应。斑马智行可继续获得阿里在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层面的支持,同时也能更灵活地拓展非阿里系客户。
三年亏损26亿,尚未实现盈利
从斑马智行的上市申请文件来看,财务表现虽显示其处于成长期,但尚未实现盈利。
数据显示,2022-2024年斑马智行收入分别为8.05亿元、8.72亿元和8.24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比下降5.4%。
同期,斑马智行年度亏损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人民币,三年亏了约26亿元。
在毛利率方面,2022-2024年,斑马智行的毛利率分别为53.9%、46.4%、38.9%。三年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在研发投入上,斑马智行2022-2024年分别产生研发开支11.11亿元、11.23亿元及9.80亿元,合计32.14亿元。
招股书中的数据显示,斑马智行还存在应收账款高企的问题。截至2022年、2023年、2024年12月31日及2025年3月31日,该公司应收账款分别为4.31亿元、3.95亿元、3.88亿元及3,75亿元。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该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55.9天、183.3天、187.7天及265.6天。2022年至2024年期间,周转期保持相对稳定,出现小幅波动乃由于收入确认和客户付款的时间不同。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至265.6天,主要归因于期内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收入基数较低。
▲图源:斑马智行招股书
上汽为近年最大客户,客户集中度较高
斑马智行与上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上汽是中国领先的主机厂,也是公司的控股股东之一。
上汽为公司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最大客户,亦为公司于2023年及2024年的五大供应商之一。公司主要向上汽提供综合软件解决方案及许可服务,而上汽主要向公司提供硬件产品。
阿里巴巴作为斑马智行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最大供应商,亦为公司于2022年的五大客户之一。公司主要向阿里巴巴提供综合软件解决方案,而阿里巴巴主要向公司供应云服务、软件服务及共享服务。
据招股书,阿里巴巴、浙江天猫、淘宝中国、杭州灏月、上汽、嘉兴瑞佳及上海赛为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募资拟用于研发、拓展市场等用途
本次斑马智行香港IPO募资金额目前拟用于下列用途:投资于研发,以进一步加强在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的技术领导地位。分配予进一步增加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及巩固领导地位,以及拓展全球市场。部分募资金额将用作支持公司的业务收购及扩张计划,以及用作营运资金补充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该公司在招股书中也提到,公司在研发方面持续进行大量投资,“但我们的技术仍需要长期大规模资金支持,并且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大规模商业成功,甚至根本无法取得成功。”
从2016年推出中国首款互联网汽车,到如今超过800万辆车的搭载量,斑马智行的技术路线图勾勒出了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重新定义驾驶体验”的产业演进路径。
随着全球智能汽车市场以6.9%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中国智能座舱市场预计在2030年达到3274亿元规模,斑马智行选择的赛道未来前景广阔。
业内人士指出,斑马智行能否借助资本市场,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盈利能力,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