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洪小棠
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赚钱效应显著,截至8月19日收盘,上证指数年内上涨11.20%,深证成指涨幅13.51%,创业板指同期上涨21.49%。
随着市场行情爆发,ETF规模也实现了迅猛增长。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8月18日,全市场ETF总规模突破4.8万亿元,较2024年底激增1.04万亿元,增幅高达27.88%。
这一增长不仅刷新历史纪录,更折射出资本市场资金流向的深刻变革:机构资金大举入场,个人投资者跟风涌入,ETF正成为“长钱”配置的核心工具。
头部基金公司“跑马圈地”
在这场规模竞赛中,头部基金公司展现出极强的统治力。
根据Wind数据,截至8月18日,前15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ETF合计管理规模达4.1万亿元,占全市场ETF规模的85.42%。
其中,华夏基金以旗下111只ETF的数量,合计8176.30亿元的管理规模,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在其产品线中,股票型ETF共计105只,规模达7730.78亿元,成为其规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而截至2024年末,华夏基金管理ETF数量94只,规模为6585.75亿元。
易方达基金紧跟其后,旗下99只ETF,合计管理规模7471.84亿元。其中,股票型ETF数量为95只,合计规模6869.63亿元。与2024年末相比,易方达ETF产品数量从85只增加到99只,规模也从6018.41亿元有所提升。
同期来看,华泰柏瑞基金旗下虽仅有50只ETF,但管理规模达到了5353.53亿元,尤其是其明星产品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高达3968.31亿元,在公司ETF总规模中的占比超过70%。与2024年末相比,华泰柏瑞基金旗下ETF数量从46只增长到50只,规模从4704.12亿元增长至5353.53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规模也从3596.29亿元。
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同样在ETF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分别拥有65只、58只ETF,管理规模分别为3306.50亿元、3032.80亿元。
此外,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广发基金、博时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ETF规模均超2000亿元,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汇添富旗下虽有63只ETF,但合计规模不足千亿元。
规模背后
在ETF的万亿增量中,宽基ETF成为最大赢家。数据显示,沪深300主题ETF总规模突破1.1万亿元,成为首个万亿级ETF品类。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等产品贡献了主要增量。
除了宽基产品,行业主题ETF也在悄然崛起。以科创50、半导体、AI(人工智能)算力、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硬科技ETF,成为资金布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具。景顺长城ETF与创新投资部张晓南直言:“科创主题ETF已成为硬科技产业链价值发现的核心工具。”
与此同时,债券ETF规模突破5000亿元,在利率下行环境中成为“减震器”。海富通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陈轶平表示:“全市场债券ETF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债券ETF的客户中不乏长期配置型资金,反映出市场对稳健收益的强烈需求。”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保险、年金、养老金等长期资本的战略性布局。
据平安基金数据,宽基ETF的机构配置占比已较2024年初提升19.64个百分点,股票型ETF中机构穿透占比高达62.14%。
国泰基金量化部基金经理黄岳透露:“截至2024年底,机构通过ETF持有股票型基金比例超40%,创历史新高。”而华泰柏瑞基金副总经理柳军则认为,ETF的崛起正在重构市场生态:“被动投资倒逼主动基金放弃短期排名竞争,转向长期价值挖掘。”
在这ETF达到4.8万亿元体量的背后,是投资理念的深刻变革、价值发现机制的优化以及长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生态共建。
博时基金首席市场策略分析师陈奥指出,公募基金正以深度研究锚定价值本质,用长期视角穿越市场波动。当更多耐心资本通过ETF流向国家战略领域,资本市场将迎来更具韧性和活力的新时代。
不过,一家公募机构的投研人士认为,在市场火热发展的同时,行业也需保持冷静,关注潜在风险,如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ETF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只有妥善应对这些挑战,ETF市场才能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