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关税真来了。不是警告,不是预告,是实打实地落地了。特朗普掏出这根“关税大棒”,挥向的是全球,但先挨打的,是美国人自己的钱包。
从超市货架到汽车展厅,从啤酒罐到电动车,涨价的风就像龙卷风,已经刮到了每个普通家庭的饭桌和车库。“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还没落地,先让美国人吃上了通胀的苦头。
这次关税,不再搞什么“战略性选择”,而是一次覆盖民生+制造的大范围“精准打击”。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清单,新增407项衍生产品被纳入征税,覆盖范围从家电外壳到汽车零部件,再到啤酒罐、洗衣机内胆,几乎涵盖了所有中产家庭的生活日常。
这不是随便拍脑袋的动作,而是有节奏、有配比的“阶梯式加压”。6月先把钢铝关税从25%直接翻倍,到了8月,衍生品关税跟进生效,后面还有半导体300%关税的“影子预告”。整个政策就像一串点燃的鞭炮,一节接一节,根本不给产业链喘息机会。
再看税率安排,里面藏着不少政治算盘。比如对巴西、印度关税定在50%,对瑞士是39%,日本和欧盟则“只”被收15%。通过“分级制裁”,美国试图把传统盟友拆散,避免它们联手反制。而墨西哥和加拿大则被USMCA豁免,这就是典型的“拉一派打一派”,玩的是联盟博弈,不是经济算账。
而在行业上,美国也没客气。汽车零部件加税27.5%,医药产品被列入“未来250%计划”,电动车积分制度被直接切断。看起来是关税政策,背后其实是逼企业回美国建厂的“强迫迁徙令”。但问题是,产业链不是说搬就搬,代价谁来付账?答案已经写在了购物小票上。
政策刚落地,市场价格就开始跳。6月以来,美国钢铝现货价格分别上涨了18%和22%,直接传导到汽车制造业上。福特宣布F-150系列卡车涨价,新车平均价格上涨5800美元。耶鲁预算实验室估算,鞋类产品价格上涨40%,服装涨38%,连香蕉和咖啡这种日常消费品也开始涨价10%。
这些数字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消费者钱包里的现实。据《华尔街日报》调查,年收入3.75万美元的低收入家庭,已经不得不依赖食品券生活。一位名叫梅兹勒的母亲表示,她原本每周买新鲜食材,现在只能靠冷冻食品顶日子。
中产也不好过,年收入10万美元的家庭开始取消原定的度假计划,转而涌向廉价超市。克罗格超市数据显示,折扣商品销量暴增32%,这不是消费升级,而是“消费逃生”。
而通胀的剪刀差开始撕裂社会结构。富人可以转向高端定制消费,中产和底层却在往下兼容,一边是高档百货照常营业,一边是折扣店门口排队。特朗普打的是“全球贸易战”,但真正挨炸的,是美国人自己的生活质量。
企业不是不努力,而是真扛不住。美国铝业在第二季度因为加拿大关税多花了1.15亿美元,裁员1200人,这还只是开胃菜。自行车制造商因“找不到国产替代零件”已经濒临破产,这不是搞笑段子,是《金融时报》实地采访的结果。
跨国企业也在做选择题。丰田因关税因素利润下滑37%,加快向越南和泰国转移产能;阿迪达斯虽然不愿涨价,但选择只在美国市场提价,避免全球成本扩散。这相当于,美国消费者成了品牌“涨价的实验田”。
新兴行业也没躲过这场风暴。电动车企业本来是美国的“新宠”,结果这次被政策当成“猪队友”。特朗普取消了燃油经济性罚款制度,等于把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的积分收入一刀砍掉,据估算,特斯拉因此少赚11亿美元,Rivian与通用汽车原定1亿美元的积分交易也因此搁浅。
更尴尬的是充电桩投资。马萨诸塞州原计划投入4600万美元建设充电网络,却因联邦政策反复横跳,企业纷纷观望,项目进度停滞。这场政策风暴,不但刮乱了旧产业,也把新产业搞得手足无措。
特朗普虽然嘴上硬,但白宫内部的法律风险已经窜上桌面。这次50%的关税,是以1977年《国际紧急状态法》为依据启动的,但这部法律本身就争议不断。前众议长保罗·瑞安带头联署,质疑白宫“虚构经济紧急状态”,并指控总统越权。
《纽约时报》援引消息称,最高法院可能将在今年秋季受理违宪诉讼,焦点就是:总统能不能凭空宣布“经济危机”然后大开征税口子?法律之外,还有数据争议。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连发数条帖子,否认消费者在承担关税成本。
他甚至讽刺高盛CEO“应该改行当DJ”,因为对方指出“67%的关税最终由消费者买单”。《华尔街日报》援引2008年金融危机预警者的分析称,“特朗普这是在用谎言掩盖政策失败。”
更离谱的是劳工数据风波。劳工统计局局长被突然解职,坊间传言是因为拒绝修改6月失业率数据。高盛模型显示,真实失业率可能已达4.2%,而官方数据依然报的是3.7%。这场关税风暴不仅烧钱,更开始烧信任。
美国征了别人的税,别人也不会坐着挨打。欧盟已经启动45亿美元的报复清单,巴西将美国告上WTO,沙特则加快与中国进行石油人民币结算,结算占比已经升至26%。这不是单点反制,而是“去美元化”的合流趋势。
供应链也在重构。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已经导致美军F-35战机产线停产,医药原料虽暂未断供,但形成了“高悬不落”的威慑力。印度也开始向金砖银行靠拢,虽然制造业占GDP只有15%,但也在试图“脱美元化”自保。
多边机构被边缘化,WTO争端解决机制处于瘫痪状态,全球平均关税水平飙升到1934年以来的新高——18.6%。这是全球化倒车的明确信号,也是美国“关税优先”政策下的溢出效应。
特朗普挥出的这记50%关税,看上去是直击对手,但砸碎的,其实是美国自己的供应链、消费信心和国际信誉。短期内,铁锈州选民的支持率确实涨了5%。可长期来看,高盛的模型早就提醒过:如果下一步300%半导体关税落地,美股将面临“股债汇三杀”的风险。
这不是经济问题,是政治选择。“关税大棒”能撑一时选情,但撑不了一个国家的韧性。通胀、就业、信任,这些才是真正的“大选变量”。而被卷进这场博弈的普通美国人,只能在价格标签上,看到一场国际政治的真实代价。
上一篇:印媒感慨:当印度深陷美国关税战时,中方向印方指出“单边霸凌行径大行其道”
下一篇:ETF主力榜 | 创业板ETF富国(159971)主力资金净流出938.68万元,居股票型ETF基金第一梯队-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