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系列高端技术的突破,新德里正在加速推进其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力求在全球弹道导弹领域中稳固印度的领先地位。近期,印度空军参谋长A.P.辛格在班加罗尔的一场活动上披露了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前所未有的对峙期间的关键细节。这是官方首次确认印度空军在此次冲突中击落了5架巴基斯坦战斗机以及一架大型空中预警与控制(AEW&C)或电子情报(ELINT)飞机,且击落地点距印度约300公里。辛格称此为“我们能够公开谈论的最大规模地对空击落记录”,并特别指出,S-400防空系统以及“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在这场冲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战局的改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回顾印度的军事历史,刚独立时,印度在国防装备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军队的导弹装备主要依赖于从美国和苏联等国家购买,然而这些购买往往受到技术和数量的限制,甚至有时还得依赖外部国家的意愿。在1962年,印度决定成立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开始尝试自主研发导弹技术。当时,印度重点发展弹道导弹和防空导弹,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连火箭发动机的基本材料都无法自给,科研人员只能从最基础的原理开始研究,甚至需要手工绘制弹道图和计算参数。
进入70年代,印度得知巴基斯坦通过中国获得了导弹技术后,决定启动其第一个弹道导弹项目——“普里特维”,也就是“大地”。这款导弹最初的设计射程只有150公里,使用液体燃料推进,主要用于打击敌方前沿阵地。然而,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液体燃料的腐蚀性很强,导致储油箱经常发生漏油,且制导系统的精度较差,试射结果偏差严重。直到1988年,“普里特维”才首次试射成功,虽然它的射程较短且发射准备时间较长,实战中不够灵活,但这次成功标志着印度在导弹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90年代,印度的导弹研发加速,尤其是在1983年启动的“导弹发展计划”中,“烈火”系列导弹成为核心。1999年,“烈火-1”首次试射成功,射程超过1500公里。与“普里特维”相比,“烈火”系列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固体燃料,这使得准备时间大大缩短,从原来的几小时减少到了几十分钟,提升了战场上的灵活性,并且其发射后不易被拦截。随后,“烈火-2”射程达到了2000公里,“烈火-3”突破了3500公里,逐步具备了对周边地区的威慑能力。
与此同时,印度也开始着手防空导弹的研发,启动了“阿卡什”项目,旨在制造一款射程为30公里的中程防空导弹。然而,由于技术瓶颈,这款导弹直到2015年才正式列装,较原计划晚了整整20年。
进入21世纪,印度的导弹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发。这款导弹由印度和俄罗斯联合研发,基于俄罗斯的“宝石”导弹,最初的最大速度可达2.8马赫,使得敌方防空系统几乎无法拦截。2004年首次试射成功后,布拉莫斯很快成为印度军队的“多面手”,陆军、海军和空军均有使用。布拉莫斯还成为印度首款能够出口的远程导弹,2022年,菲律宾以3.75亿美元购买了这款导弹,使得印度在国际导弹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印度“烈火”系列的远程导弹也在不断突破。2012年,“烈火-5”成功试射,射程达到5500公里,速度可达24马赫,覆盖了亚洲大部分地区。虽然在国际上有声音质疑其未达到洲际导弹的标准(8000公里),但这款导弹的成功使得印度成为了少数几个人类拥有远程导弹技术的国家之一。之后,印度又加速研发“烈火-VI”,目标是射程达到6000至10000公里,并计划搭载多弹头,以进一步提升其威慑力。
近年来,印度将高超音速技术作为新的研发方向,目标是超越现有的技术瓶颈。例如,“布拉莫斯-II”计划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预计速度可达到8马赫,射程可达1500公里,并计划在2028年之前完成试射。此外,2020年,印度成功测试了其高超音速飞行器,标志着在关键发动机技术上的突破。与此同时,印度通过引进和学习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该系统进行远程拦截。在此次印巴对峙中,印度空军凭借该系统成功击落300公里外的目标,充分展示了将外来技术与本国作战体系结合的能力。
然而,印度在导弹领域的成就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巴基斯坦国防部长乔加·阿斯夫公开展示了印度战机被击落的残骸照片以及飞行员通话录音作为反驳。更有技术专家质疑,如“布拉莫斯”导弹的射程虽然宣称达到800公里,但实际战斗中,印度使用的版本射程仅为350公里;“烈火-5”宣称速度达到24马赫,但其稳定性仍未得到全面验证。这些争议暴露出印度导弹发展的现实挑战:一方面,印度需要通过实战成绩来鼓舞士气,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技术瓶颈与国际验证的压力。
从最初依赖进口,到逐渐发展出自主研发的导弹体系,印度的导弹技术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从短程到长程、从常规导弹到高超音速武器的逐步过渡。尽管存在争议,但印度的目标依然明确:一是摆脱对外依赖,二是加强在地区的威慑力。正如印度战略家艾公所说:“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