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钱币包括主币和辅币,以及货币文化的衍生物。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嬴秦。古代铸造钱币方法比较粗放,原始的钱币与工具钱同形状,后来逐渐脱离,具有自己的特点。
铜币(拼音:tóng bì),铜制的钱币,亦称铜钱,指中国古代的“方孔圆钱”,主要指清末民初时期的无孔铜币。中国是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而金属货币中,历代又以铜币为主,所以,中国古代的货币史,实际上就是铜币史。中国在殷周时期固以齿贝为货币,后因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铜贝代之。近年,在一些商朝墓葬中就发现了三枚铜贝,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币制。废刀、布、贝等币,规定只采用外圆中间有一方孔的方孔线,是由环钱演变而成的。秦以后的通行货币,都是方孔钱,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大清铜币(学名清代机制铜圆)是清政府试图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加强控制而铸造的钱币。其铸造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流通时间较短。这一时期铜元的显著特点,正面均钤有汉文“大清铜币”字样,左右边缘分列“户部”和干支纪年文字,后期去掉“户部”,仅留干支纪年文字,上缘列满文“大清铜币”,下缘列纪值文字; 背面为统一蟠龙,又称“部颁龙”或“大清龙”, 上缘前期为“光绪年造”、后期为“宣统年造”字样,下缘为英文“TAI—CIIING—TI—KUO COPPER COIN”, 汉译为“大清帝国铜币”。户部所铸铜元正面中央无文字,各省所铸铜元正面中央铸一阴文单省名,也有个别为阳文以示区别。其版面设计优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极为稀少,大清铜币光绪年户部造“当十”被誉为中国近代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
鉴于各省铸行铜元毫无节制, 清政府便着手整顿和统一币制,试图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加强控制。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0月,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的户部造币总厂开始铸造新式铜元“大清铜币”,“统一制造大清铜币,由户部颁发祖模,均与总厂所铸一律,惟于正面加铸省名一字,以便查考。每次铸出,均须呈送财政处户部化验,并由财政处户部随时遵派要员前往稽查”,“各省所铸铜币,应令该省所设官钱公估等局,酌量市面情形定价,随发随收,持之以信”;“各省所铸铜币, 不得大宗贩运出生活上,若各省需用铜币,可备价至总厂领取”。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7月, 清政府处户部又奏请朝廷, 拟将当时全国24处铜元局, 酌量归并为九处, 如折中所述:“然中国幅员辽阔, 若如全国仅设一厂,转运恐形不便,惟有相度地势之拼。除臣部所设总厂外,拟以山东归并直隶为一厂,湖南归并湖北为一厂,江西、安徽、江苏、清江并归江宁一厂,浙江归并福建为一厂, 广西归并广东为一厂。合奉天、河南、 四川、云南四厂,共九处, 皆归臣部统辖,调剂盈虚, 彼此均可匀拨。”在归并铜元局得以顺利实施的同时,又限定各省每日铸造铜元数额,以避免重蹈滥造的覆辙。此后,清政府将户部改称“度支部”,命各省造币厂改称度支部造币分厂,欲统而治之,巩固中央造币集权。
艺术点评:
清朝末年,由于制钱制度的衰落以及外国铜元的流入,清政府的货币流通秩序受到冲击。为了整顿币制、抵制外铜元入侵和增加财政收入,清政府决定引进西方造币技术,大规模铸造机制铜元,大清铜币应运而生。中央钤有阴文或阳文的省名简称,有“皖”“鄂”等;外环铸有 “大清铜币” 四字,上端是满文的 “大清铜币” 以及干支纪年,如“丙午”“丁未”等,下端铸“当制钱十文”等字样,表示币值,左右两侧为“户部”机构名。背面主要图案为蟠龙图,蟠龙形态多样,有坐龙、立龙、水龙等不同形式。龙图上方铸有“光绪年造”或“宣统年造”字样,外环铸英文,一般为“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大清铜币在当时广泛流通于全国各地,成为主要的小额流通货币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铜元的形制和标准,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