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指数化投资正成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关键枢纽,在《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指引下,我国指数化投资进入“质效双升”新阶段。为把脉ETF高质量发展,央广网推出ETF观察室专题栏目,锚定高质量发展使命,追踪投资新动向,共筑指数投资新生态。
央广网北京8月1日消息(记者 冯方)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持续高歌猛进,相关指数较大盘跑出明显的超额增长。资金追捧下,创新药相关个股股价翻倍屡见不鲜,年内也已涌现出多只净值翻倍的创新药ETF,多只产品规模突破百亿大关。这一轮创新药板块上涨的主要逻辑是什么?行情走到了哪个阶段?就此,央广财经记者专访了博时医疗保健混合基金经理陈西铭。
多只创新药个股、ETF年内翻倍
经过2024年9月下旬的一波大涨,创新药板块结束了长达三四年的调整。今年年初,短暂休整后的创新药板块重拾升势,此后一路高歌猛进,相关指数超额增长明显。例如,截至8月1日午盘收盘,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达到105.61%、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年内涨幅达到31.79%,均大幅高于同期恒生指数、上证指数涨幅。
市场资金大力追捧下,创新药个股及相关ETF均强势大涨。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午盘收盘,A股、H股创新药板块翻倍个股合计已超30只,其中不乏2倍股、3倍股,个别标的年内累计涨幅已超600%。ETF方面,7月29日港股创新药诞生6只翻倍ETF,经过小幅回调后目前仍有3只港股创新药ETF年内涨幅超过100%,分别为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万家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同时,随着资金涌入,多只创新药ETF规模大涨,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银华中证创新药产业ETF等3只产品规模突破百亿大关。
对于此轮创新药行情的上涨逻辑,陈西铭认为,主要有政策和行业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国内创新药企业大体量对外授权持续落地,海外大药企扫货,带来创新药公司管线重估;另一方面,国内相关政策陆续落地,体现了监管自上而下对创新药行业的大力支持。二季度,创新药板块普遍出现重估行情,市场对大多数创新药公司进行了又一轮价值发现。
从行业对外授权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我国创新药企业屡屡达成“天价授权交易”,逐步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创新药出海整体上呈现出“金额攀升、领域多元、模式创新”等特点。
例如,5月份,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潜在交易总额60.5亿美元的海外权益授权许可,并刷新国产创新药出海最高首付款记录。6月份,石药集团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协议,利用其AI药物发现平台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交易潜在总金额达53.3亿美元。7月份,恒瑞医药与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达成12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将HRS-9821项目除中国区外的全球独家权利和至多11个项目除中国区外的全球独家许可的独家选择权有偿许可给GSK。
同时,政策面也再次为创新药发展带来“及时雨”。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十六条具体措施,鼓励医药企业“真创新”、提高创新药多元支付能力、助力打通创新药从上市到进院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药行情还能走多远?
由于高研发成本、长周期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创新药领域长期以来有一个“双十定律”:一款创新药从启动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超过10亿美元,研发时间超过10年。鉴于此,有市场观点认为,利率水平决定了创新药的融资成本,继而影响其整体估值中枢。因此,创新药更大的行情还有赖于美联储降息。而在刚刚结束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连续第五次决定维持利率不变。这会否对创新药行情产生制约?
“实际上,利率只是创新药行业表现的一个影响因素,而更重要的因素是产业趋势。”陈西铭表示,历史上,创新药行业在低利率环境下表现较好,但并不代表一定要在美联储降息背景下行业才走强。比如2025年上半年,在美联储未降息情况下,市场也有很强的表现;而2024年下半年,美联储首轮降息,创新药板块也没有出现“真正的大行情”。
陈西铭进一步表示,从二级市场融资情况来看,美国生物医药公司今年的情况比较差,一方面是利率偏高,另一方面则受限于一些对行业有负面影响的政策。相比较而言,港股市场对创新药公司的融资环境更加友好,近期也有很多创新药公司登陆港交所。
央广财经记者注意到,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港股创新药板块确实更为强势。指数方面,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已然翻倍,远高于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年内涨幅。个股方面,港股创新药年内翻倍股数量达到20只,高于A股的14只。ETF方面,目前年内翻倍的产品均为港股创新药ETF。
行情持续半年之久,市场对创新药板块的看法也逐渐出现分歧。有观点认为,这波创新药行情的泡沫已经不小,很多创新药公司可能永远出不了业绩。也有观点认为,在业绩、出海、政策三重逻辑共振下,创新药行情尚未结束。
展望后市,陈西铭表示,仍然看好创新药板块行情,行情已从“所有创新药公司普遍重估”的第一阶段进入“考验实际兑现”的第二阶段,真正能谈成好的BD(商务拓展)合作、产品放量超预期的公司仍有望表现突出。此外,陈西铭表示,看好业绩表现突出的骨科、创新药上游等板块,以及医疗设备等部分业绩有望改善的板块。
陈西铭认为,AI、脑机接口等新技术将改变医疗体系运行方式。由于医疗机构的预算约束,短期相关上市公司报表变化或不大,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变化将对行业产生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