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在俄乌冲突的战场上,乌克兰的渗透行动一次次刷新着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大规模的军队冲锋,而是以“短时间、高精准、深破坏”的特点,打破了人们对战场规则的固有印象。而阿尔马维尔机场的这次突袭,更是将这种新型作战方式推向了高潮,成为现代战争中“非对称作战”的典型代表。
乌克兰的渗透行动可不是偶然为之,而是一系列有计划、有策略的行动,一步步撕开了俄罗斯的“安全神话”。
俄乌冲突(资料图)
2025年7月25日深夜,阿尔马维尔机场的宁静被打破。乌克兰国防情报局的特工与被策反的俄罗斯女性间谍联手,潜入了这座距离乌克兰本土数百公里的机场。他们的目标明确,行动果断,用燃烧装置精准地摧毁了苏-27UB战斗机的关键部位。
整个过程,从渗透进去,到纵火破坏,再到拍摄证据、成功撤离,仅仅用了3个小时,同时还让机场的通讯系统陷入瘫痪。这座机场可不一般,它是俄罗斯空天军唯一培养女性飞行员的高级院校,此次袭击不仅造成了实实在在的物理损失,更在心理上给俄军沉重一击,让他们对“后方安全区”的认知产生了动摇,成了一场“战术羞辱”。
除了这些短期的突袭,乌克兰还进行了长期的渗透行动,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地下网络”。据俄罗斯边防局透露,过去一年,大约有5500名乌克兰特工通过各种方式潜入俄罗斯本土。他们有的伪装成平民,混在人群中;有的则利用边境的漏洞,悄无声息地进入。
这些特工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针对炼油厂、军工厂、铁路枢纽等关键设施进行破坏。他们的手段也很灵活,用民用无人机改装成自杀式袭击装置,甚至在俄罗斯境内购买零部件来组装武器,形成了一种“低成本、高机动性”的游击式渗透模式。像切尔托夫铁路大桥、塔桑飞机制造厂等远程目标接连遇袭,这都表明乌克兰正在通过开辟“第二战场”,消耗俄罗斯的战争潜力,逼得俄方不得不分散25万边防兵力回防本土。
泽连斯基(资料图)
在情报战方面,乌克兰情报部门下了很大功夫。他们长期经营,在俄罗斯的军方、科研机构甚至民用领域发展“第五纵队”。比如策反无人机中心负责人、机场内部人员等,从而获取核心区域的布防图、通讯频率等机密信息。
同时,他们还借助黑客技术,入侵公路监控系统、军用通讯网络,精准掌握俄军的动向。就像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通过摄像头数据预判援军路线,实现了“人力情报+技术窃密”的立体化情报网,为渗透行动提供了精准的信息支持。
在技术战上,乌克兰走出了一条“低成本武器发挥战略溢价”的路子。他们的渗透部队很少依赖传统的重武器,而是善于利用“低技术高实效”的装备。阿尔马维尔机场袭击中,特工只用简易燃烧装置就报废了价值数千万美元的战机,效费比高得惊人。
这种“技术不对称”战术打破了以往“唯装备论”的传统思维,让人们看到,在信息时代,精准的策划和灵活的执行对战场效果的影响,远比武器性能本身更重要。
这些渗透行动带来的影响可不只是在战场上,还引发了从本土安全到国际格局的连锁震荡。
俄罗斯的安保体系暴露出了“结构性危机”。首先是人员甄别机制僵化,对军方及涉密岗位人员的背景审查跟不上,没能有效识别出那些长期被策反的人。其次,技术防御过度依赖硬件,边境部署了大量雷达、摄像头,但对于“内鬼配合外部行动”这种复合威胁,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再者,资源分配失衡,把大量兵力囤积在前线,导致本土安防兵力不足,让乌军有了“避实击虚”的可乘之机。如果俄罗斯不尽快重构“人防+技防+制度防”的立体防御体系,恐怕很难遏制渗透战带来的持续消耗。
在国际关系方面,乌克兰的渗透行动成了大国博弈的催化剂。美俄在谈判中,默认以乌克兰的利益来交换合作空间,这迫使泽连斯基政府不得不“以攻代守”来寻求谈判筹码。
而印度等传统的俄式武器用户,因为俄军安保漏洞频发,对S-400防空系统等装备的实战效能产生了怀疑,开始加速转向西方军备采购,这无疑动摇了俄罗斯武器出口的“金字招牌”。正如中国学者在研讨会上指出的,“渗透战正在改写战场与外交的边界,迫使各国重新评估盟友可靠性与安全自主能力”。
乌克兰的渗透行动,也给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这是一场渗透与反渗透的“未来战争预演”。
对于反制渗透,各国需要建立“三层防御体系”。在前端筛查环节,要强化边境监控与人员背景审查,运用AI技术识别异常行为模式;中端阻断方面,构建军民融合的情报网络,鼓励公众参与可疑人员举报;后端打击则要组建特种部队快速反应小组,针对渗透据点实施“定点清除”。
技术管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民用无人机、通讯设备等技术被军事化滥用,这就倒逼各国出台更严格的监管政策。俄罗斯已经立法禁止未经审批的无人机飞行,乌克兰也加强了对军民两用技术出口的管控。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国家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信息时代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心理攻防同样关键,因为渗透战的终极目标是瓦解敌方的社会共识。俄罗斯在遭遇多次袭击后,通过强化媒体管控、动员民众参与“反渗透志愿者计划”等方式重建信任;而乌克兰则持续通过舆论宣传放大渗透成果,巩固国内支持。这都说明,在现代战争中,“心理防线”与“物理防线”同等重要,甚至可能决定战争的走向。
士兵(资料图)
乌克兰在俄罗斯境内的渗透行动,说到底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战略豪赌。它的成功,不仅依赖战术层面的精准执行,更源于对敌方心理弱点、制度漏洞的深刻洞察。当传统战场陷入僵局,渗透战成了打破平衡的“战略杠杆”。
而这种模式的扩散,正推动全球军事体系加速转型。未来的战争,或许不再是钢铁洪流的正面交锋,而是隐蔽战线上的智力对决、技术比拼与心理博弈。对于各国来说,乌克兰的“渗透教科书”既是一种警示,也是革新的起点。在安全威胁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只有构建“全维度防御+敏捷化反击”的新体系,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