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乘坐的专机刚离开北京机场,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便传出重磅消息——一场酝酿已久的经济反击悄然启动。
在7月24日这个微妙的时间节点,欧盟27个成员国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了一份总额高达1090亿美元的对美反制关税清单。这份清单如同一柄悬在空中的利剑,将于8月7日自动斩落,除非欧美能在特朗普设定的8月1日大限前达成协议。当冯德莱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谈论中欧关系“拐点”时,一场跨大西洋的贸易风暴已悄然形成。
这份精心设计的关税清单堪称欧盟贸易反击的精密武器库。它精准锁定价值93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覆盖从波音飞机、通用汽车到肯塔基波本威士忌等关键产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欧盟特意将美国国会议员家乡的支柱产业纳入打击范围:大豆直指中西部农业州,摩托车针对共和党铁票区,波本威士忌则瞄准肯塔基——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的老家。
这份清单不仅展示了欧盟的反击决心,更揭示了其“以牙还牙”的战术智慧。
编辑
欧盟(资料图)
欧美贸易战火的导火索早已埋下。
当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将欧盟钢铝关税提高至50%,并威胁对欧洲汽车征收30%关税甚至扬言“可升至200%”时,跨大西洋贸易体系的根基已然动摇。德国总理默茨的警告代表了欧盟的普遍情绪:“美国不应低估欧盟反制的决心。”而美国白宫轻描淡写地将贸易协议讨论称为“猜测”,彻底寒了欧洲盟友的心。
德国最终表态支持动用“反胁迫工具”,标志着欧盟对美战略发生根本转变。
冯德莱恩的北京之行,恰为这场反击注入了关键底气。在与中国领导人的会晤中,她罕见称赞“中国实现8亿人口脱贫令世界震撼”,更在社交媒体明确定调:“值此欧中建交50周年之际,我坚信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合作。”这些表态与她数月前炒作“中国产能过剩”、推动制裁中企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当美国30%关税大棒砸下,欧盟终于意识到——过度迎合美国换来的不是优待,而是变本加厉的索取。
冯德莱恩(资料图)
中国市场的广阔空间与产业互补性,此刻成为欧盟平衡美国压力的重要支点。
中欧关系的微妙转折,在冯德莱恩口中被精准概括为“拐点”。她公开承认“重新平衡双方关系至关重要”,这与她抵京前欧盟仍在加码制裁10家中企的强硬姿态形成戏剧性反差。中国外交部对此的回应既展现原则又留有空间:一方面直指欧盟所谓“产能过剩”实为保护主义托词,另一方面肯定会晤达成“积极且有建设性”的共识。
这种“斗而不破”的互动模式,恰恰反映了当今国际关系的复杂本质——竞争与合作如同经纬交织,共同构成大国博弈的底色。
欧盟千亿关税清单背后,是精密的战略考量和深刻的经济逻辑。
清单中工业品占比超过70%,既瞄准美国经济命脉,又避免过度冲击欧盟自身产业链。其分步实施机制同样富有深意:若8月1日前未能达成协议,首阶段210亿欧元商品关税将启动;若僵局持续,720亿欧元的高价值商品关税将于8月7日跟进。
欧盟(资料图)
这种“可收可放”的设计,既展现了欧盟的强硬立场,也为最后一刻的外交斡旋留有余地。
当冯德莱恩站在北京宣告中欧关系迎来“拐点”,当930亿欧元关税清单在布鲁塞尔获得通过,一个多极世界的轮廓正变得愈发清晰。欧盟用行动证明:战略自主不是口号,而是生存法则。在单边主义飓风中,没有谁甘愿永远做跟随者——即便是传统盟友之间。这场关税博弈的结局尚未可知,但欧盟以千亿关税为筹码,在美中欧三角关系中寻求新平衡的姿态,已然改写了大西洋两岸的力量格局。
贸易战场上的硝烟终会散去,但世界经贸规则的深层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