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掀起的关税大战让欧盟陷入两难,此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并参与中欧峰会,试图为欧洲寻找出路。而此次访华,她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临走前的一句话更是耐人寻味。
冯德莱恩此次中国行仅一天,却带来了中欧关系的明显转变。要知道,去年她与中方会晤时气氛紧张,还炒作“产能过剩”“中国威胁论”;一个月前的G7会议上,她仍在指责中国的补贴政策和稀土政策。但这次访华,她的态度截然不同。
这种转变,与我国最高层的表态密切相关。我国最高层当着冯德莱恩的面明确表示,欧洲面临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若以西方路径衡量中国,认知难免偏颇。
相互依赖不是风险,利益交融不是威胁,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只会孤立自己。这番话蕴含四层意思:希望欧洲对华有正确认知;期待中欧加强合作;让欧洲理解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希望欧方保持市场开放,克制使用限制性经贸工具。
特朗普(资料图)
我国的表态让冯德莱恩底气倍增。在对华关系上,她表示欧盟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本身就很有价值,与欧美关系好坏无关;在对美关系上,她称布鲁塞尔会与华盛顿保持技术接触,但已准备采取反制措施。
冯德莱恩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欧盟面临的现实压力。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让欧盟苦不堪言,有消息称美国或将对欧盟商品加征15%关税,还要求欧盟进口更多美国汽车、能源和武器,这无疑是不平等要求。
而中国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年出口额的8%由中国市场支撑,在稀土等领域对中国依赖度颇高。与中国合作,能有效缓解美国关税带来的冲击。
同时,俄乌冲突的教训也让欧盟反思。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后,欧洲能源价格飙升,通胀高企,工厂倒闭潮来袭,德国制造业根基都受动摇。这让欧盟深刻认识到,一味追随美国并无益处。
此次中欧会晤,中方提出“相互尊重、开放合作、多边主义”主张,冯德莱恩显然领会了其中深意。
她在离开中国前表示,欧盟和中国将共同维护全球贸易体系,与中国加强贸易关系和美国无关,美国无权插手。这句话意义重大,意味着欧盟试图与美国划清界限,不再受其外交制约。
冯德莱恩(资料图)
不过,这并不代表欧盟彻底转向。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中美关系上未能达成一致。法国酒农因中国反倾销税受损,德国车企却依赖中国市场;东欧国家渴望美国驻军保护,其他国家则希望战略自主。冯德莱恩的访华,更多是关税和俄乌冲突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而且,中欧之间仍有分歧。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的高额关税尚未取消,中国对白兰地等产品的反倾销措施也仍在执行。冯德莱恩试图将中欧关系与中国对俄立场捆绑,也遭到中方回绝。
冯德莱恩离开中国不到72小时,便与特朗普举行电话会并约定见面,这引发了人们对其是否会对美让步的担忧。毕竟,欧盟在经贸领域对美反制远不如中国强硬,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仍具威慑力。
冯德莱恩(资料图)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欧峰会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中方强调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欧盟也回应称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接下来,中美、美欧经贸谈判将进入关键阶段,中欧或许会形成共识,共同向美国施压。
冯德莱恩的态度转变,是欧盟在利益考量下的选择。国际政治中,利益是核心,欧盟的转向正是基于此。
未来,中欧关系能否持续向好,取决于欧洲能否在战略自主与务实合作间找到平衡。而时间终将证明,互利共赢才是国际合作的大势所趋,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难以长久。冯德莱恩临走前的那句话,或许就是这一趋势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