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北京报道
7月27日,“2025国际货币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以“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为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专家们围绕地缘经济风险的应对之策、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方向以及数字货币带来的深远影响等关键内容各抒己见。
在全球治理与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率先指出,面对地缘冲突、保护主义等外部冲击,全球治理呼唤新方案。中国目前以高水平金融开放和稳慎人民币国际化,维护多元货币体系,已成为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中坚力量。
与之呼应,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则从数字经济视角补充道,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正重塑全球经济发展进程,数字货币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核心变量。他强调,个别国家强推单极化稳定币将因“背离多极格局、放大传统金融风险、美债美元震荡外溢、传统货币错配风险增加新传导渠道、监管真空”五大隐患而加剧系统性风险,因此呼吁坚持“价值本真性、系统稳健性、普惠包容性”三大原则,推动央行数字货币与合规稳定币协同发展,共建多边数字货币流动性互助网络,携手“全球南方”构建平等互惠的数字丝绸之路,塑造包容普惠的全球数字货币金融新秩序。
针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层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围绕“坚持推动全球金融体系的治理改革”作主旨演讲。他坦言,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由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演变而来,已难以适配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需求,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美元主导的金融体系稳定性不足,全球对美元区的信心渐弱,国际金融组织代表性欠缺且救助措施滞后。对此,他提出五项改革建议:改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减少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反对金融霸权。在日益扩大的地缘经济风险背景下,戴相龙进一步强调,更要加快推进全球金融体系治理改革,包括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发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国际金融治理改革中的作用、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和一体化发展。
在地缘经济风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联议题上,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芳发布的2025人民币国际化课题成果《不断深化的地缘经济风险》给出了深入分析。该成果指出,地缘经济风险源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内部矛盾的爆发,其负面溢出效应已波及我国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
上述课题成果提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以此带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缓解地缘经济风险的重要方向;而数据亦显示,地缘经济风险指数上升时,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同步上升,全球支付体系和官方储备货币亦呈现多元化调整。为应对中心国家发起的地缘经济风险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外围国家应从中美战略竞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等视角寻求地缘经济风险的根本解决之道。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标志,这需要以市场化、法治化和制度稳定性为基础。法治完善和信心稳定是根本前提,需通过系统性改革进一步巩固国家软实力。人民币国际化需突破传统路径,探索“第三条道路”。发展中国资本市场需聚焦三方面:供给端优化资产质量,资金端扩大长期资金入市,制度端强化法治,同时与资本市场开放相辅相成,通过国家战略协同推进。
谈及数字货币对全球金融格局的影响,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的观点颇具启发性。他认为,稳定币在带来金融创新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试图通过将稳定币与美元捆绑,维系其全球货币金融霸权,但若美国无法改善双赤字问题,其币值稳定性或将受到影响。
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长亚辛・安瓦尔则从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视角发表见解,他认为21世纪的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中美两国将共同驱动这一变迁,其中贸易、技术、资源、气候是四大关键影响领域,而金融领域的协作对于实现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