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上半年ETF半程赛况尘埃落定。
最瞩目的里程碑当属中国ETF总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境内ETF总规模达4.31万亿元,较年初的3.73万亿元增长超过5800亿元,增幅达15.57%。这一飞跃式增长,充分彰显了ETF作为高效、透明的投资工具,正日益获得市场主流资金的深度认可。
市场增量主要由实力雄厚的头部基金公司驱动。其中,易方达基金的表现尤为突出,自2024年初至2025年6月末,其ETF规模激增超4000亿元,近一年的ETF规模增量接近3000亿元,增量规模呈现“断档式”领先。
市场结构显著优化,资金流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打破了过往宽基ETF“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活跃的轮动行情下,黄金、港股互联网、机器人等主题赛道ETF表现活跃,吸金效应显著。
资金流向印证了多元化趋势。上半年共有20只ETF规模增长超百亿元,其中债券型ETF独占12席,并以超120%的年内增幅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类。股票型ETF虽仍占据主导地位(规模占比超70%),但占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
首批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的爆发是上半年最大的亮点之一。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旗下的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规模均超200亿元;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也普遍突破百亿,有力推动了债券型ETF的整体跃进。
受益于跨国药企加速采购中国创新药专利等利好,恒生港股通创新药、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上半年涨幅领先,相关ETF表现抢眼。多只ETF半年度收益超40%,创新药、互联网等主题成为收益高地。
上半年,ETF行业规范建设与创新同行。易方达基金等机构率先推动ETF命名规范化和产品系统分类,有效降低了投资者的选择门槛。首批科创债ETF的上市,标志着债券工具化的投资深入发展。
基金公司层面的竞争格局固化态势也日益凸显。前三大ETF管理人合计市占率超过44%。与之相对,超过半数布局ETF的公募机构管理规模不足百亿元。头部公司在产品线、资源、品牌上的综合优势持续扩大,中小机构生存空间承压,行业马太效应预计将持续加剧。
总体而言,2025年上半年是中国ETF市场发展的关键半年,规模跃升、结构优化、竞争分化构成核心特征。下半年的ETF市场演变与机构策略,值得持续关注。
01、市场全景:
规模跃升与结构多元
今年上半年,全市场的ETF总规模突破4万亿元大关。据Wind统计,截至6月末,全市场的ETF产品总计1209只,规模合计超过4.3万亿元,相比去年底增超15%。其中,规模占比最多的依然是股票型ETF,占比超70%;其次是跨境ETF,规模占比超过13%。
从单只ETF的资金净流入看,今年上半年共有20只ETF的规模增长超过百亿元,其中有5只为股票型ETF,且这些产品主要以沪深300ETF等宽基产品、机器人ETF等行业主题产品为主;1只商品型,为黄金ETF;债券型ETF有12只,跨境型ETF有2只。
从基金公司的ETF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全市场共有12家基金公司的ETF规模超过1000亿元,ETF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共有5家基金公司。排在规模前三的基金公司的ETF合计规模就占了接近全市场一半的比例。
目前虽然布局ETF的公募持牌机构多达55家,但超过一半的基金公司旗下ETF规模不足百亿元,ETF规模排名靠后的20家基金公司其ETF总规模合计不足100亿元。未来,ETF行业之争的马太效应可能更加明显,头部基金公司的行业领先优势可能愈加牢固。
从规模增长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有15家基金公司自2024年以来的ETF规模增长都在300亿元以上,其中易方达基金自2024年以来ETF的规模足足多出了4070亿元。
从新发的角度来看,上半年合计成立167只ETF,其中股票型ETF有157只,债券型ETF有8只,QDII基金2只。
据Insight统计,今年以来,跨国药企从中国采购创新药专利的趋势明显加速,1-5月的采购金额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这一趋势成为年初以来资本市场重估中国创新药资产价值的关键依据。
从挂钩产品的收益来看,近一年跟踪金融科技和香港证券相关指数的产品表现较为亮眼。
近一年以来有4只ETF的收益翻倍,分别是跟踪中证金融科技主题指数的华宝中证金融科技主题ETF、博时金融科技ETF、华夏中证金融科技主题ETF,以及跟踪中证香港证券投资主题指数的易方达的香港证券ETF,这4只ETF的成立时间都在4年以上。
02、行业纵深:
规范、创新与未来格局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上半年净流入额排名前十的ETF显示出投资者的多样化选择偏好,不仅有宽基ETF,也有行业主题ETF。其次,债券型ETF表现突出,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尤其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宽基ETF依然占到ETF总规模的半壁江山,但相比2024年底来看,债券型ETF规模今年上得最快,年内规模增长超120%,达到3839.76亿元,占全部ETF的比例超过8.9%。
另外,今年以来,多家基金管理人曾掀起更名潮,陆续对ETF简称的命名方式进行规范,打响ETF更名第一枪的便是易方达基金。目前,易方达基金旗下近六成的ETF均按照“标的指数+ETF+管理人名称”的规则命名;其余规模较大、投资者熟悉度较高的ETF,或是唯一跟踪其标的指数的ETF,则基本按照“标的指数+ETF”的规则命名,让ETF简称更加标准化、清晰化、简洁化,以提升投资者的筛选辨别和决策效率。
为了降低投资者挑选ETF的难度,易方达基金今年还对股票指数ETF进行了系统性地分类梳理,方便投资者了解不同产品的实际风险收益特征,更快找到适配自身需求的ETF。
易方达基金今年引领的ETF“更名”与“分类梳理”,直指投资者使用ETF的核心痛点——“找得准”与“用得好”。
对ETF简称的标准化更名,显著提升了ETF产品的辨识度与搜索效率,让投资者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锁定自己需要的工具,告别了名称模糊带来的筛选困扰。这不仅是用户视角实践,更为全行业树立了命名规范标杆,将用户体验置于首位。
面对日益丰富的ETF产品线,做好分类梳理,则如同为投资者绘制了一份精准的“ETF工具图谱”,降低投资者的认知门槛和选择难度,帮助投资者理解不同产品的特性,从而更高效地将其与自身配置策略相匹配,真正“用好”ETF这一工具。
这两项举措相辅相成,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构建更友好、更高效的ETF投资生态。标准化的命名是工具便捷获取的入口,清晰的分类是工具有效应用的基础。易方达基金率先探索的这两项实践深刻体现了资产管理行业服务的本质——以用户为中心,提升体验,创造价值。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辉|
| |
| | 银华| 东方红
| 东方红
中信保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民生加银
东方红
| | |
| | |
| | |
| | | |
王 俊 | 王 培 | 王 鹏 | 王 栩 | 王延飞 | 王宗合
王克玉 | 王 景 | 王诗瑶 | 王晓明 | 王晓川 | 王奇玮
| 中银
中信保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富国
农银汇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