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的持续推进,一批桥下停车场已面向公众开放,全新改造后的桥区交通流线也助力交通缓堵。近日,西城区完成了全区4处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在核心区内挖潜出一批停车资源。
为避免桥下空间乱象“反弹”,北京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桥下空间长期安全有序,巩固整治提升成果,同时对桥下空间的使用行为划出“红线”,明确了相关禁止的行为。
广安门桥下停车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广安门桥下停车场129个车位方便周边就诊患者停放
7月24日,记者在西二环广安门桥下看到,全新改造后的桥下空间停车场已经启用,下午2点时,停车场内停满了车。记者了解到,此处停放的除了附近单位的长租车辆外,还有不少来办事、就医市民的车辆。
“我们在治理过程中,把桥下空间交通优化与停车环境紧密融合,缓解了周边单位、居民及就医患者的停车难。同时,还能有效补充公共服务,让桥下空间真正持久利用。”西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广安门桥下空间的改造注重功能复合与安全提升。作为二环路重要桥梁,其桥下空间横穿广安门外大街、广安门内大街,周边涵盖居民小区、单位及广安门医院,交通与停车需求集中。整治中,施工团队拆除桥下管理用房及护栏,重新规划空间布局,新增了绿化花箱,美化环境;在停车资源优化上,重新铺设沥青路面,共施划129个车位,有效缓解了周边停车压力,便利了就医患者。
在安全保障方面,广安门桥下停车场增设人行专用通道,并在路口开辟人行专用出入口,将行人引导至场外人行横道等候区,实现人车分离。
改造后,广安门桥下停车场增设人行专用通道和专用出入口,并与城市慢行系统衔接。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西城区4处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完成
目前,西城区已完成全区4处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包括2处桥下空间整治,2处桥下空间提升,通过精准施策,针对不同桥下空间特点分类推进。
其中,官园桥等2处提升点位,通过系统性改造释放空间潜力,更新改造公共停车位224个。
官园桥作为西城区交通的关键节点,周边商务办公与居民生活区密集,停车需求突出。改造中,对3处桥下空间进行升级,拆除原有管理用房及护栏,同步实施地面挖掘、线路管路入地、强弱电改造、沥青铺装等工程,最终新增75个停车位,配套完成85平方米绿化,并设置照明与监控设备。改造后,车位利用率显著提升,有效缓解了周边“一位难求”的停车困境,后期还将安排专人定期巡视保障运营。
此外,西便门桥等2处整治点位,结合日常运维开展基础优化,例如平整地面、升级护栏、补齐安防设施等,使桥下空间实现安全、通透、整洁目标,后续将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落实更高标准的提升要求。
北京对桥下空间使用行为划“红线”
“现在桥下空间改造后效果不错,会不会以后又变回原先杂乱无章的样子?”“未来这些桥下空间的停车场会不会被占用,无法向普通市民开放?”对于北京桥下空间的治理,公众也有自己的担忧。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为进一步规范桥下空间使用管理,巩固整治提升成果,北京市已印发《北京市桥下空间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通过明确部门职责、完善监管体系、细化管理要求,构建起桥下空间管理的长效机制,为实现桥下空间长期安全、有序、规范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办法》还将桥下空间纳入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通过跨部门综合监管、非现场监管、“风险+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等创新方式,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专项检查和全覆盖检查,全面强化对桥下空间使用的日常监督与动态管理,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针对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后的长期安全使用,《办法》对管理细节作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一方面,强调桥梁设施安全防护,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并保持安全间距,保障桥梁运行及车辆、人员通行安全;预留桥梁检查和养护维修的专用空间,明确桥下空间使用方需无条件配合养护作业。
另一方面,对桥下空间的使用行为划出“红线”:使用期间必须保持设施及空间整洁有序;涉及占用、挖掘道路或架设管线等行为,需依法取得行政许可;严禁倾倒垃圾、存放与使用功能无关的物品;严禁用于生产、生活、居住或使用燃气、明火;严禁存放、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或化学危险品。
北京市交通委城市道路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的出台,是北京市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前期整治提升的成果,让桥下空间真正成为服务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的有益补充,并为城市桥梁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下一步,各相关部门及各区将按照《办法》要求,细化落实措施,加强协同联动,确保各项管理规定全面落地。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