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次对医药产品征收高达200%的关税,目的不仅是为了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其核心意图在于希望借助这段为期一年半的缓冲期,促进企业将生产设施迁回美国本土。首先,这一政策旨在降低美国市场上居高不下的药品价格,尤其是在当前医保体系已经承受着沉重压力的背景下。美国境内的常用药品价格普遍是其它发达国家的三倍以上。以诺和诺德的减肥药司美格鲁肽为例,该药在美国的每月治疗费用高达969美元,而在邻国的加拿大,这一费用仅需155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用于控制基础疾病的胰岛素等药物,其价格在美国甚至比邻国高出十倍有余。
与此同时,到2025年,美国医疗保险的支出预计将占到GDP的约18%,人均医疗保健费用也将突破1.4万美元。在全球范围内,这两个指标都名列前茅,足以证明美国的医保系统已然岌岌可危。此外,刚刚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还将削减8800亿美元的医疗补助资金,这将使得1700万低收入人群失去医疗保障,对于他们来说,面对飙升的药品价格无疑是一道沉重的打击。因此,特朗普试图通过加征关税的举措,促使跨国企业回到美国建厂,以降低药品成本,从而缓解美国民众的不满。对特朗普来说,这是否构成空头承诺显得并不那么重要,重中之重在于稳住当前局势,以便在明年的中期选举中赢得选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200%的医药关税并没有对国内药品企业形成恐慌,反而医药板块在市场上逆势上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中国的药品就不会出口到美国?实际上,中国对美药品的出口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料药。去年,中国对美国的原料药出口额达到了45.2亿美元。在这一领域,中国享有显著的成本和规模优势,美国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替代。即使是医药大国印度,至今仍有70%的原料药依赖从中国进口,某些抗生素、镇痛药、维生素等品类的依赖度甚至超过85%。在建厂时间、原材料成本、电力费用以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中国的原料药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若美国希望实现国内替代,不仅需要数十年时间,而且成本下降的难度也极大。因此,若特朗普不希望进一步推高本国的药品价格,很可能会将中国的原料药产品列入豁免名单,以避免加征关税。
第二部分是关于创新药中的实际药品。目前市场上能够在美国上市销售的中国创新药物屈指可数,具体的出口数据不详,但估算规模在约10亿美元,整体体量仍然较小。像百济神州、传奇生物、君实生物等在美国有业务的企业,或已在当地建立生产设施,或已经有了建厂的计划,均是提前做好了准备。第三部分则是规模最大的创新药授权。去年,中国的创新药对美国的授权金额高达234亿美元。这是由于中国在研发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早期临床试验推进速度快、成本低,同时能够快速优化现有的靶点,提供高性价比的研发管线,对于欧美的制药公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领域的出口并不涉及实际的商品交易,不需要实际的生产制造,因此属于知识产权转让,理论上并不在特朗普的关税范围之内。
总体来看,虽然200%的关税在表面上显得极具威慑力,但中国药企并未被吓倒。无论美国是否选择购买,对我们而言影响并不是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