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壹览商业报道,轻量化户外生活方式品牌蕉下已将品牌部门完全裁撤,其中公关部门员工已经全部离职,市场部并入了销售部门。目前,多个员工证实了此消息。
2022年4月,蕉下开启 IPO 冲刺,但一直未果。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蕉下品牌部门的裁撤,或许也与 IPO 无望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蕉下成立于2013年,最初以防晒伞切入市场,陆续打造出小黑伞、胶囊伞等爆款,之后又不断扩张产品品类,推出防晒服、面罩、袖套等防晒产品,覆盖女性、儿童、男性全人群。
成立11年,蕉下便成功甩开天堂伞等老玩家,成为国内第一大防晒品牌。
2022年4月,蕉下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冲刺“中国城市户外第一股”。招股书显示,2019年到2021年,蕉下的营收从3.85亿元飙升至24.07亿元,三年增长了五倍还多。
比业绩涨得更快的是其公司估值。2021年,蕉下的估值才1亿美元左右,但一年后这一数字直升30倍,变成30.26亿美元,约合217亿人民币。
但彼时由于公司投入了较高营销费用及其他因素影响,完整报道年度表归母净利润持续亏损。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至2021年,蕉下分销和销售费用为1.25亿元、3.23亿元、11.04亿元,占营收为32.45%、40.7%和45.9%。其中在广告及营销的开支分别为0.369亿元、1.19亿元、5.86亿元,占比为9.6%、15%、24.4%。
首次招股以失败告终。2022年10月,蕉下第二次递交了招股书。相比首次招股书内容,蕉下第二次新增了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概览,其中,上半年蕉下营收较前一年同期增长了81.3%,广告营销开支占比下降到11.9%。
尽管蕉下努力摆脱“重营销”的形象,但后续的招股书也再次失效了。不难看出,“防晒衣第一股”的资本之路,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质疑。
为冲击IPO迫切需要讲出“新故事”的蕉下在提交招股书一年后,2023年,凭借一支刷屏无数的《惊蛰令》品牌大片向外界正式官宣蕉下“轻量化户外”的品牌定位。
所谓轻量化户外,根据蕉下的说法,户外运动分为硬核户外和轻型户外两部分,后者的运动强度、专业度和入门门槛都较低,覆盖的人群也更广,比如跑步、骑行、飞盘、露营等都属于轻型户外运动。
蕉下按户外活动半径,将轻量化户外场景划分为一公里生活圈、城市户外、城郊户外、山野户外。在前三种轻量化户外活动半径内,日晒防护都是用户的首要防护需求;在山野户外场景中,日晒防护需求也仅次于疲劳防护。
为了撑起轻量化户外的定位,蕉下在这几年不断地开拓更丰富的产品组合,比如裤装、泳衣、内衣、露营装备、速干衣、户外鞋靴、冲锋衣、保暖内衣等非防晒品类,并官宣周杰伦为品牌代言人,同步开启品牌全新“轻量化户外”时代。
2024年3月,蕉下又官宣杨幂为品牌代言人,想要进一步扩大轻量化户外市场。
不过,查询蕉下的天猫、京东旗舰店可以发现,销量排名前三的产品均为防晒衣、防晒帽、防晒口罩、冰袖等产品。此外,蕉下招股书显示,2019—2022年,蕉下非防晒类产品收入分别为0.03亿元,0.77亿元,4.9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0.7%、9.6%、20.6%。
在线下方面,2016年,蕉下第一家旗舰店落地上海正大广场,此后多年一直没什么声音,但提交招股书后,其线下拓展速度明显加快。据蕉下官方公众号最近一次更新的门店信息,截至2023年9月中旬,蕉下在线下共有81家标准店、10家概念店和17家无人零售商店,合计108家门店。
同时,据界面新闻报道,蕉下还在深圳龙岗开出了首家轻量化户外体验店。这家近1000平方米的大店内除了商品陈列区,也设置了咖啡厅和模拟户外环境的绿化区域,更多是为了向消费者传递品牌形象。
然而,随着蕉下不断地发展,季节性品牌和智商税两个标签一直伴随其左右。
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且大部分地区夏冬分明,蕉下的主营业务是防晒产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虽然去年冬天推出过冲锋衣系列,但总体SKU数量较小不成体系。
另一方面,在外界看来,蕉下的防晒效果,普通的伞也能做到,而蕉下却卖出了贵几倍的价格。
虽然蕉下一直在向外传播有自己的科技,但蕉下把全部生产环节都交给制造商们,带来质控难度增加,且各家产品除了标不一样,几乎无法区分。此外,虽然蕉下拥有的专利数量较多,但大都是外观设计专利,含金量不算高。
根据《中国防晒服饰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自2021年起,中国防晒服饰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便开始放缓。再加上近年来,传统户外运动品牌、垂类防晒品牌、快时尚品牌,比如波司登、李宁、安踏等,还有同样是国产新兴品牌的蕉内、sinsin、oh sunny等乃至更多数不清的白牌、工厂都在做防晒衣。
市场越来越卷,每个入局者都有自己“卷行业”的方式:有人卷价格,上至千元价格段打高端市场,下沉到49元就能买到一件样式不差的防晒衣;有人卷科技、卷数值,用眼花缭乱的黑科技和极端化的数据指标,让购买者不明觉厉;有人卷款式,试图用时尚感和潮流穿搭撬动销量。
在产品端未有过硬技术含量提升,也没有真正产生溢价的卖点,定价较高的蕉下摘不掉“割韭菜”的帽子,加之消费者更理性的选择,蕉下自然容易被同类品牌蚕食市场份额。
如今的蕉下同时面临进攻的难题和防守的压力。距离蕉下最后一次获得C轮融资已经过去了三年多,在没有品牌和公关团队保驾护航的情况下,接下来的路似乎更加不易。
来源:壹览商业、南风窗
相信很多细心的小伙伴已经发现,
文章推送已经不再按照发布时间排序啦,而是按照你关注的权重。
为了不错过我们的推文,大家可以将我们「星标置顶」,
这样你看到我们推送的概率也会更高一些哦~
声明:本文旨在分享,如有侵权或其他不当之处,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