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冲刺港股IPO。
7月14日,湖南麦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麦济生物”)港股IPO申请获得受理,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
麦济生物致力于发现、开发及商业化创新生物制剂,以满足过敏性及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其他炎症性及免疫性疾病中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据招股书,麦济生物由张成海博士与其外甥女李敏于2016年成立。张成海今年48岁,拥有扎实的学术背景,于2001年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取得微生物及免疫学硕士学位,于2004年7月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取得病理生物学博士学位。
截至目前,张成海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及管理工作已超过20年,曾任职于三生国健药业等知名制药公司,在其医药行业的职业生涯中,其开发了八种创新生物制品,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十篇论文,并名列20项专利的发明人。
自2016年成立以来,麦济生物已自主研发并建立一条由八款创新候选产品组成的强大管线,包括核心产品MG-K10、关键产品MG-014及MG-013,以及五款其他候选产品。
其中,核心产品MG-K10是一种潜在同类最佳、自主研发、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的长效抗IL-4Rα抗体,目前正针对特应性皮炎及哮喘等八种适应症进行或计划进行临床试验。初步安全性及疗效数据连同其延长的半衰期均显示,该产品可能会重新定义诊疗标准,特别是由于其安全性优于现有疗法,并降低特应性皮炎中的结膜炎及注射部位反应等AE的发生率。
除核心产品外,麦济生物还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两款用于炎症及免疫性疾病学治疗领域主要适应症的关键产品。具体而言,MG-014正针对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开发,而MG-013则正针对IgA肾病及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进行开发。
来源:招股书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麦济生物并无产品已获准进行商业销售,在往绩记录期间,公司一直没有盈利,并产生亏损。
业绩表现上,过去的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三个月,麦济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872.2万、2.4万和0元,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2.53亿、1.78亿和2730千万。
招股书提到,公司未来几年的经营业绩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候选产品获得监管批准的时间,以及能否成功将新产品从管线推向市场的能力影响。
即便暂无商业化产品落地,但在资本市场上,麦基生物的融资动作却相当活跃——自成立以来,其几乎保持着一年完成一轮融资的稳定节奏,且每轮融资背后都不乏知名投资机构的身影。
2017年,也就是麦济生物成立次年,公司就获得了8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者是华盖资本,投后估值5800万元。2019年,公司获得了4650万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2.175亿元,投资者包括上海张江、桂林三金等等。
最新的一轮融资发生在2025年7月,麦济生物完成Pre-IPO轮2.6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达到26.4亿元。
来源:招股书截图
在麦济生物香港上市前的股权架构中,控股股东为张成海博士,直接持股29.24%,通过控制员工持股平台持股13.41%,合计持股约42.65%。此外,康哲药业持股8.13%、湖南国创持股6.59%、张江集团持股6.15%、桂林三金持股4.92%、石药集团持股1.90%。
本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公司核心产品抗IL-4Rα抗体MG-K10正在进行及计划中的临床试验,和MG-014、MG-013正在进行及计划中的临床试验和其它多项临床前及发现阶段资产的持续临床前研发,以及技术及平台研究以支持新资产的持续发现及开发。
来源:直通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