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威胁说要启动贸易战,将来自巴西的商品关税由之前的10%,猛增至50%;另一方毫不畏惧,针锋相对的说“没有美国,巴西也可以生存”,甚至直言:巴西对外贸易结算今后可不再用美元。
七月的巴西利亚带着南半球冬日的清冷,而一场来自北半球的贸易风暴却让整个巴西市场骤然升温。2025年7月上旬,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纸声明,宣告自8月1日起将对所有巴西输美商品征收高达50%的关税。
50%啊,也只有中美两国在4月份的激战时才可以媲美。但中美两国很快就达成了新的协议,将绝大部分“意义用事、相互报复叠加的关税取消了”。现在,特朗普创下美国对单一国家征税的峰值。
消息一出,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应声下跌近3%,股市震荡,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股价盘后暴跌9%。这场看似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争端,其涟漪早已越过太平洋,悄然牵动着万里之外中国的经济棋局。
政治博弈: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报复”吗?
在商品贸易层面,美国与巴西并没有多么直接的冲突,4月初白宫公布的“对等关税”名单中,特朗普仅对来自巴西的商品增收10%的关税,与英国、澳大利亚等美国核心盟友站在一个队列。
原因很简单,美国与巴西之间的贸易“美国处在顺差位置”。巴西在美国的出口名单中“排名较为靠后”,而美国仅占巴西出口商品总额12%,远低于中国的28%,这就是卢拉声称“巴西没有美国也能生存”的原因。
既然在商品贸易上,美国与巴西没有直接的冲突,那特朗普这一次主动发难的原因就只能是“借题发挥”了——在致巴西总统卢拉的公开信中,他直指巴西对前总统博索纳罗的司法调查是“政治迫害”,要求立即停止审判,否则实施惩罚性关税。
这一姿态被广泛解读为特朗普对卢拉总统在金砖峰会上高呼“世界不需要皇帝”言论的报复。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驻巴西使馆在关税落地前三小时突然发文声援博索纳罗,显露了预谋已久的政治施压。
换言之,特朗普再度挑起贸易战的深层动因直指“美元霸权的焦虑”。近年来,在卢拉总统的领导下,巴西愈发的“偏左”,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联合金砖国家加速推进去美元化——这些都得罪了白宫。
巴西的阵痛与反制:强权威逼下,拓展非美市场是必然
若特朗普真的将关税提高至50%,巴西外贸短期承压明显,但巴西出口的商品中35%左右是矿产品、30%左右是农产业,30%左右的工业品中“还有较大部分是燃料油、牛肉制品、咖啡、果汁”等。
与矿产品、农产品相关的“工业制成品”,这些与美国的出口商品存在着较大的重叠度。巴西的飞机及其零部件、汽车及其零部件在发展中国家内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出口金额并不大,占比并不突出。
工业制成品占比相对较低,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导的巴西若与美国交恶,大概率仅仅是承担“短期转换贸易商的镇痛”。然后,巴西完全可以将贸易伙伴转向中国及其他国家、地区。
这是巴西外贸核心特征决定的,他与美国不是互补,更多是竞争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巴西、美国、中国在大宗商品贸易中呈现的是“三角替代关系”——特朗普又一次推动巴西与中国靠拢。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意外成为金砖国家凝聚力的催化剂
多极世界的概念长期以来在两种不同的背景下被使用,一种情况是全球霸权稳固且未受挑战,就像冷战结束至2017年的情况。此时,“多极”的作用更像是一个口号——对美国主导的象征性抗议,背后没有实际的战略。
另一个情况是当那种霸权完全崩溃,国际关系恢复到其历史常态: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家间互动,各国实力水平不一,博弈更加激烈。那时,多极化成为真正的现实,各国行动受即时环境的指引。
当今世界不符合任何一种情况,旧的单极秩序正在衰落,但其结构和本能依然存在——这个过渡时代可能会持续几十年。期间,世界将越来越多地寻找反映新现实的平台,金砖国家就是其一。
特朗普挥舞的关税大棒,其声浪虽震动了巴西市场,但其涟漪却意外地成为了金砖国家凝聚力的催化剂,并在更广层面加速了多极化世界的构建进程,无形中为中国拓展了国际战略空间。
特朗普对巴西的极限施压,恰恰是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一次严峻“压力测试”。当成员国的核心利益受到美国单边主义的粗暴侵犯时,金砖不再仅仅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其政治互信和战略协同的价值被瞬间放大。
一个在压力下更紧密团结的金砖,无疑是多极化格局中更强大的支柱,而作为金砖核心成员的中国,其在该机制中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将随之提升。巴西的遭遇和其寻求金砖、中国等支持的反制策略。
为其他面临类似压力的国家、地区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示范”。这无形中扩大了中国倡导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发展理念的吸引力,为中国构建更广泛的“朋友圈”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