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7月,面对特朗普政府再次掀起的关税威胁,印度尼西亚政府选择了一条“以购换免”的路径,签署了总额达340亿美元的大宗采购协议,涵盖农产品、能源、波音飞机乃至主权基金在美投资。这不是印尼第一次对美国做出示好,却是最彻底的一次战略性让步。印尼以国家之名,调动国企与龙头民企,演出一场“全产业链投诚式外交”,只是为了换取一件东西——免于美国政府8月1日正式实施的32%惩罚性关税。
必须指出,印尼并不是唯一受此波“川普式经济炮火”攻击的国家。越南、马来西亚、日本、老挝也陆续收到华盛顿发出的关税警告函,甚至连与美在高科技领域合作密切的台湾也未能幸免。但在所有被点名的国家中,印尼是少数几个“用现实主义妥协换暂时喘息”的政府之一。根据目前披露信息,印尼承诺将近70%的美国商品列入零关税清单,包括机械、化工、农业、汽车等核心领域。与此同时,印尼也表示将大幅削减对美贸易顺差,并开放本国稀土资源、铜镍钴等关键矿产给美国资本优先投资使用。
从国际博弈角度看,这无疑是华盛顿以贸易霸权胁迫换取实质性地缘收益的经典范例。特朗普政府显然并不满足于印尼提出的“对美采购340亿美元商品”的让步,甚至拒绝在7月7日生效的关税声明中为印尼“豁免”。反而拿印尼“被主动投资”的姿态当成谈判筹码,拖延回应时间至8月1日。这种“先下套、再设限”的外交技艺,与美国在中东和东欧惯用的军事绑定套路如出一辙——只不过此次的子弹是大豆和LNG。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东盟与金砖的双边成员,在外交上反复强调“中立”“独立”和“多元平衡”。但在美国压力下的这番表现,却几乎可以被理解为一次“屈辱交易”。印尼不惜以主权基金投资阿拉斯加、稀土资源优先授权、军购与飞机合同为代价,只求华盛顿“手下留情”,这无疑令其在东盟中陷入极为尴尬的位置。更别提此前几个月,印尼刚刚宣布加入金砖扩容,与中国、俄罗斯、伊朗等美国敌对国家站在了同一战壕里。
印尼的让步不止于经济。该国已向美国开放支付系统,承诺本地化条款“放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美国科技企业如苹果、谷歌、波音提供无障碍进入市场的通道。这些承诺甚至远超此前美越、美马谈判所涉范围。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印尼在华盛顿眼中并不具备“战略不可替代性”,其稀土储量相较中国和澳大利亚尚属二线,美国可以拿印尼“开刀立威”,以此倒逼其他谈判对象。
那么,印尼究竟得到了什么?答案是:一个模糊不清、期限未定的“谈判延期”和“有望豁免”的承诺。从华盛顿至今未正式撤回加税决定来看,印尼的诚意或许感动不了特朗普的算盘。印尼高官甚至在媒体前公开表示“我们已经180度转弯了,而美国什么都没动”,这句带着委屈与无奈的表态,清楚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外交游戏中的无力感。
印尼此轮对美“让利式游说”还遭到了本国部分智库与贸易界的质疑。前驻世贸组织大使伊曼·帕姆巴乔直言:“我们警告过,参与特朗普的游戏就是陷阱。”而印尼国际经济学会秘书长更是指出:“与其讨好特朗普,不如通过那些在东南亚拥有深厚利益的美国公司来间接影响白宫。”这两种声音背后,隐藏的是对“单边让步换双边合作”的深刻质疑。
印尼押注美国是短线博弈,但未必是长线策略。在印尼不断“掏口袋”送出能源、矿产、主权资本的同时,美国却在越南身上展示了另一套更“体面”的收割模式——将关税从46%降至20%,顺利让越南成为美中产业链脱钩后的最大替代者。而印尼却在短时间内仍要承担10%+32%的双重税负——即便采购清单与谈判文件厚达数百页,换不来一纸白宫的正式豁免通知。
归根结底,印尼此次“割地买和”的本质,不是经济决策,而是战略防御。它标志着在美中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供应链重组全面展开的背景下,一个中型新兴国家的政策空间被极限压缩。面对美国“以关税为刀”的劫掠式贸易政策,印尼选择牺牲部分自主权换取喘息时间。但这口“贸易氧气”注定无法长久——因为它不取决于印尼的努力,而只看特朗普的心情。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当印尼交出了最核心的谈判筹码后,还剩下什么可以讨价还价?在这场不对等的贸易外交中,雅加达或许已经走到了自愿缴械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