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战军(后来改称为第四野战军)是中国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中最具综合实力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特别是在1948年之后,无论是在华北还是其他地区,都让国民党军感到异常忌惮。这支部队的强大不仅源于黑土地上的全面土地改革所带来的民众支持和红色政权的建立,还有充足的武器弹药供给。短短三年内,东北野战军迅速崛起为一支强大的力量。那么,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究竟有多强大?让我们一同探寻一下。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的主力12个军(已从辽沈战役时的纵队改编为军)跨越山海关,与华北地区的30万解放军共同围歼国民党的傅作义集团。那时的国民党军编制独具特色,一个军通常由2至3个师组成,而每个师的人数大多在1万人左右,许多中央军的主力亦是如此。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的德械主力部队每个师的兵员约有1.4万人,如第三十六师、第三十七师和第八十八师。即使如此,与东北野战军的编制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由于部队扩张迅速,加上辽沈战役胜利后接纳了三十多万东北国民党的兵员,东北野战军入关时,每个师的平均兵力已经超过了15000人,部分主力师甚至能够达到1.6万人以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第43军,即原王牌第六纵队。
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15000人的师仅相当于国民党军一个半主力师的规模,这看似在兵力上并没有显著的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东北野战军的总兵力堪称庞大,在扩军过程中并未显著增加军或纵队的数量,而是编成了大量独立师。平津战役前,这些实力不俗的独立师被重新整合进了12个军。如此安排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东北野战军入关时,每个军都由4个师组成,相较于国民党军多出1至2个师,且每个师的兵力约在1.5万人左右,结果导致每个军的平均人数超过了5.5万人,某些王牌军的兵力接近6.5万人。而同等级的国民党军,一个军则只配有2-3个师,受腐化严重的国民党内部影响,军师长们贪图饷银,虚报人数,结果一个声称有1万人的师,实则往往只有六七千人,甚至更少。
显而易见,东北野战军一个军的规模与国民党部队相比,实力悬殊,即便兵力对比高达2比1乃至3比1。更不必说对于一个军而言,到了解放战争中后期,国军的一个兵团(比军高一级的战术单位,辖多个军)也未必能敌得过东北野战军的一个军。虽然国民党中较强的兵团如廖耀湘、黄维、邱清泉等的军队规模可达5个军、10万人以上,但这类兵团极为稀少,大部分兵团仅有2至3个军,6万人的兵团也不过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例如,孙元良的第16兵团只有5万人,李良荣的第22兵团更是只有两万多人,就连桂系的王牌第三兵团也仅仅辖有7军和48军两支部队,总体兵力不足6万人。1949年渡江战役后,当国民党军官得知第四野战军已顺利渡过长江,纷纷感慨形势已尽,投降者更是络绎不绝。而此时,国民党兵团中几乎没有能够达到5万人以上规模的部队,而第四野战军的一个兵团则拥有近20万的作战部队,展现出明显的实力优势。